回鹘汗国共有十一位可汗受唐朝册封,与唐朝长期亲密相处,通过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如回鹘的诗歌、音乐舞蹈传入唐朝;唐朝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城市文化影响回鹘社会,并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回鹘汗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维吾尔(回鹘)草原文化。 维吾尔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和各民族人民友好交往,进行文化交流,吸收先进的文化,创造了维吾尔文化。在同各民族的交往中,尤其是同中原汉民族的交往中,学习和借鉴中原的先进文化,发展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当然,不同民族间的交流首先关系到语言的交流。在不同语言的交流中,语言翻译就成为第一需要。因此,在维吾尔族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翻译家。根据《北齐书》记载,我国第一位维吾尔族诗歌翻译家是斛律金,是我国南北朝时的北齐人。 二、斛律金(Altun-Jan)的生平 斛律金,其本名Altun,音译为阿六敦。北齐神武皇帝高欢赐汉名“斛律金”(音:Hu lui jin)。其中,“阿六敦”是“金”的意思,原名即维吾尔名“Altun”,加上“金”昵称为“Jan”。“阿六敦”应是维吾尔(回鹘)语的音译,意为“黄金”。 正如上述,“高车部”是维吾尔人的远古祖先。高车部中,有一部落叫“斛律氏”(külüg),阿六敦(Altunjan)就来自该部落。而神武皇帝赐名“斛律金”,又照顾了他的民族部落,又体现了他本名中的“jan”,组成一个新名字“斛律金”,也涵盖了“Altun”即“黄金”的意思[7]。我国古时候人名的这种译法,完全达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在翻译史上堪称一绝。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阿六顿(汉名斛律金),北方(朔州)敕勒(高车)部人,公元488年出生于名门武将家庭,在内地汉人中长大,精通汉语。又因当时在中原盛兴乐府杂诗,使他耳濡目染,学习汉诗乐府,又唱本民族歌,成为能歌善诗的少年。成年后继承祖业领兵,保卫边疆。阿六敦( 斛律金)“性敦直,善骑射”;被神武皇帝擢升为将。“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足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仕为第二领民酋长,秋朝京师,春还部落,号曰雁臣,累封咸阳郡王。”[8]当他五十多岁时,依然跟随神武帝,驰聘沙场,保家卫国。 阿六敦(斛律金),卒于公元567年,享年七十九岁。其高祖倍候利(Yabghul),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公元402年前后)迁来北魏内附,赐“大羽真”之位阶,并封“孟都公”之号。世仕于北魏。其兄斛律平,以都督从神武起义,官至济州刺史,进爵为公。其子斛律光、斛律羡,皆有武功,官至左丞相和荆山郡王,后被祖琏等谮言而逝。[9] 三、维汉翻译史上的第一首歌(Tunji Nahsha-) 根据《乐府广题》记载,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北齐神武皇帝帅兵进攻西魏玉壁城失败,全军将士攻城不下,反被打退下去,个个垂头丧气,毫无战斗力。“北齐神武(高欢)攻周玉璧,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悲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璧。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10](p382),于是神武皇帝想利用唱支战歌来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就想到了能歌善舞的敕勒(回纥)族将领阿六敦,便命他翻译一首北方少数民族战歌,教战士们唱。阿六顿就想到了本民族的民歌《Tura Nahxisi》,也就是这首《敕勒歌》。于是,神武皇帝命他唱:“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其歌本胡语(鲜卑),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11](p382)。这首古敕勒(维吾尔)语民歌,特别是这首歌的乐调深受神武皇帝的喜爱而翻译为汉文,皇帝不仅命斛律金翻译并当众咏唱,而且还亲自打拍和唱。从此之后,这首《敕勒》(维吾尔)歌,脍炙人口、历代传唱,已成为千古名歌。阿六敦翻译、咏唱的这首古代维吾尔《敕勒》歌,也成为维汉翻译史上的第一首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