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民间文艺事业取得的辉煌成果是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积极开展恢复中国民协的工作,组织逐渐健全,会员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意识日益增强 1.恢复和壮大民间文艺组织,为民间文艺事业提供坚实组织基础。 粉碎“四人帮”之后,百废待兴。文化大革命中受损害最重的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经历了寒冬之后,蓄势待发,期待着文艺的春天。“文革”期间停止工作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也启动了恢复重建工作。 1978年4月,中国民研会成立恢复工作筹备组,参加者有钟敬文、贾芝、马学良、毛星、吉星、杨亮才,其中贾芝任组长。4月28日,筹备组邀请部分在京理事召开恢复工作座谈会。钟敬文、陶钝、毛星、傅懋绩、马学良等参加,会议由贾芝主持。6月2日至3日,中国民研会常务理事扩大会在北京召开,田间、钟敬文、陶钝、常任侠、傅懋绩、金紫光、马学良、布赫、邢立彬、李鉴尧、杨亮才等出席会议并讲话,魏传统作了书面发言。会议通过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方案》和《民间文学》复刊方案。周扬副理事长到会讲话。1979年10月2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筹备组在北京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周扬到会并讲话。会议决定:即日起正式恢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期间召开第三次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1979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了以周扬为主席,钟敬文、贾芝、毛星、顾颉刚、马学良、额尔敦•陶克陶(蒙古族)、康朗甩(傣族)为副主席的领导机构,自此翻开了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新篇章。 此后30年间,分别于1984年11月在石家庄,1991年11月、2001年4月、2006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以钟敬文、冯元蔚、冯骥才为主席的各届领导机构,为中国民协规划、组织、实施我国民间文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几十年中,全国各地的民间文艺家组织也不断健全、发展。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分会,由原来的8个,发展成除台湾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中国民研会分会,继而各地区(市)和部分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民间文艺家组织。 改革开放30年来,民间文艺组织除了中国民协及其团体会员外,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民协的统筹、管理和监督下,先后成立了中国剪纸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歌谣学会、中国故事学会、中国新故事学会、中国神话学会、中国谚语学会、中国诗词学会、中国灯谜学会,以及各个民间艺术门类的专业委员会。这些专业组织对促进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和更广泛团结民间文艺工作者起到了积极作用。 2.积极慎重发展会员,不断为民间文艺事业输入新鲜血液。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民研会仅有全国会员220余人,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现在中国民协有全国会员7000余人。会员原来只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和民俗研究、教育、搜集整理、编辑、翻译、出版、组织管理者,现已涵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学界的专家学者,各个门类的活跃在基层的民间艺术家、民间文化产业工作者、民间文艺组织管理者、媒体工作者以及律师等。如今的中国民协会员具有学历高(博士、硕士占相当比例),涉及学科和艺术门类广,年龄、性别、民族构成合理的特点,其中的许多人是本学科或艺术门类中的带头人或佼佼者,获得过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各行业的各种大奖,创作、发表、出版和表演了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民间文艺作品、学术著作、论文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