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2004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综述(6)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尹虎彬空间 刘亚虎、汤晓青、 参加讨论

    3,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
    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的研究又逐渐复苏的迹象。
    王佑夫、艾光辉、李沛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史》(59)是对前十年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总结。全书分为绪论和12 章,包括“彝族诗歌理论批评”,“鲜卑、匈奴、突厥后裔诗歌理论批评”,“维吾尔族文学理论批评”,“拓跋氏元好问诗文理论批评”,“回族诗文理论批评”,“回族李贽文学理论批评”,“白族、傣族和藏族诗歌理论批评”,“壮族、土家族诗歌理论批评”,“蒙古族文学理论批评”,“满族文学理论批评”,“满族曹雪芹、脂砚斋小说理论批评”,“口头文学理论批评”等内容。该书的资料基本来源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注意引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体例上按照传统的文学批评史的架构,即以历代王朝更替的时间为序,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民族的诗学、文学理论著作,以及理论上有所建树的批评家的理论著作加以介绍、评析;特别注意对于少数民族诗学、文学理论的特殊表述形态和理论范畴的辨析;力求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进程中,勾勒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把握住其发展的特殊规律。关于本书的不足,编著者在“后记”中有坦诚的表述:“一时未能就少数民族文论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集合体的发展那脉络凸现出来;二是对某些材料、知识的掌握和阐释可能不够准确和精当;三是因篇幅所限又为了各章文字的基本平衡,有的评述尚未展开。”其实这些问题,正是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者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也将是该领域深入研究的突破点。
    张胜冰《西南少数民族原始诗学与汉语诗学的关系》(60)提出:西南少数民族原始诗学与汉语诗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体现出的内涵和表现形态显得更加原始,这与西南少数民族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文化传统有关。原始形态的诗学与少数民族原始歌谣、神话、史诗、叙事诗等民间口传文学活动交融在一起,成为了解人类早期文学活动的珍贵资料。而汉语诗学已经演变成一种比较理性化的诗学,看不到它的原始形态和对人类早期文学活动的表达方式,这主要是受到以儒家为代表的史官文化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也在西南少数民族原始诗学发展中有所表现。
    2004年度的少数民族古代文学、各民族文学关系的研究,已经不仅仅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所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汉族古代文学的学者进入其中,多有建树;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学古代文学的研究逐渐融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之中,而这正表明了多民族、多种文化的特性对于中华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现代、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评论
    2004年的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较之往年,其鲜明的特点是稳健的扩展,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具体表现为研究队伍从民族院校及专门的科研院所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研究方法由文学研究到跨学科文化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扩展,传播载体从原本较为单一的纸质传媒向多媒体拓展,关注人群从少数民族学者到吸引大批其他学科及主流文学学者的加盟。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民族文学网”www.iel.org.cn 的改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首都师范大学“国学网”www.guoxue.com等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栏目的开设,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比较文学等学科学者的参与等等,4月北京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成立,11月第一届“多民族文学论坛”的成功举行等都再再表明上述事实。当然,这种趋向非一日之功,只是本年度表现得尤为突出。
    1,理论反思与学科建设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反思及建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关纪新《打造全向度的民族文学理论平台——既往民族文学理论建设的得失探讨》(61)一文回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设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1986年我们提出了“民族特质·时代观念·艺术追求”“三个支撑点”的理论;90年代提出“多元状态下的交流发展”的学术意见;但本学科迄今仍未真正走出理论批评的困顿。为了打造全向度的民族文学理论平台,克服诸多方面的理论缺失,加强学科间的理论链接,建立批评范本,调整批评者的文化和情感立场,增进国内国际理论话语系统的对接,都是必要的。
    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话语陈旧与无力也是不争的事实。姚新勇《萎靡的当代民族文学批评》(62)直言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和研究的不振状况,存在已久,虽对此有着断断续续的批评,但却从未有过全面的分析和整体把握。通过具体的分析,该文揭示存在于当代民族文学批评中的主要问题:宏观研究方面体系性、理论性学科意识的严重医乏,“报告体”对宏观性研究的束缚;微观批评方面批评意识的缺乏和对文本的结构性把握的缺失。而对于“少数民族文学性”问题,也在文学史反思的背景下被拉到前台,在《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63)一文,姚新勇从“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反思的角度出发,将历史的、现实的、学科的、理论的分析相联系,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存在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度的把握。全文分三部分:梳理少数民族文学从“社会主义性”到“民族性”演变的话语轨迹;分析此一演变的感性性、非反思性、过渡性给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所造成的制约;反思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追求之于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多元一体中国文化建构的逻辑悖论。罗义华《文化的乖离与重构——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学创作主体性批判》(64)则主要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考察少数民族文化的乖离现象。在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未完成的文化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的现代建构亦是一种未完成形态;民族身份及其认同、中国总体文学观念、世界文学视野、民族现代品格是在构建或重建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时必须考量的要素;这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民族文学、文化课题。
    少数民族文学能否进入文学史是当下一些文学史学家关注的问题。李莉《论少数民族文学进入文学史的“隔”与“不隔”》(65)发现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少数民族文学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究其因最根本的是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之间存在的“隔”与“不隔”现象。“不隔”是共通性,“隔”是在语言通畅表层意思“不隔”基础上存在的对作品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上不可深进的精神状态。当纯粹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进入汉文学史时以汉文化视角去阐释就会出现深度理解上的“隔”现象,从而造成文学史编撰上的难度。同时,一批学者对于民族性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展开思考,并试图找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合理建构之路。伦珠旺姆《以我为主,有容乃大——也谈少数民族文学与民族性》(66)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界定、民俗和宗教等概念辫析来确证民族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地位,从而建构起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全方位的客观的批评理论视野。尚正宏《从民族性看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的实绩》(67)通过对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实绩的考察和分析,认为这些实绩与民族性的强化分不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