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朝戈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民族》2006年第5期。 [2]《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西藏研究》2006年第2期。 [4]《西藏研究》(藏文)2006年第1期。 [5]《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 8期。 [6]《西藏艺术研究》2005年1期。 [7]《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4期。 [8]《西藏研究》2006年3期。 [9] 石硕《雅砻江源奇观——石渠松格玛尼石经城》 [10]《西藏研究》(藏文)2005年2期。 [11]《西藏研究》(藏文)2006年1期。 [12]《中国藏学》(藏文),2005年2期。 [13]《攀登》2006年1期。 [14]《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第2期。 [15]《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 [16]《西藏研究》2006年3期。 [17]《安多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18]《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01期。 [19] 民族出版社2006年7月。 [20] 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21] 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22]《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23]《艺术教育》2006年第3期。 [24]《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新模式》,文见《中国民族报》2006年9月22日第9版。 [25] 民族出版社2006年10月。 [26]《呼唤玛纳斯》 [27]《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8]《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29]《语言与翻译》(柯文版)2006年第1期。 [30]《语言与翻译》(柯文版)2006年第3期。 [31]《新疆柯尔克孜族文学》2006年第5期。 [32]《新疆柯尔克孜族文学》2006年第3期。 [33]《学术探索》2006年第3期。 [34]《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 第1期。 [35]《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36]《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哈萨克文)2006年第2期。 [37]《木拉》(哈萨克文)2006年第3期。 [38] 新疆人民出版社,乌鲁木齐,2006年。 [39]《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0]《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1] 朝戈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民族》2006年第5期。 [42]《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1期。 [43]《音乐创作》2006年 第3期。 [44]《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5]《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 第 2 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