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在城市中,20世纪建筑遗产是难得的文化资源。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文化特色,相互不可替代,但是都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建筑遗产清晰展现。在20世纪建筑遗产中,文化赋予了建筑更多的审美内涵,文化让建筑获得了灵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20世纪建筑遗产更表现出人类文明在哲学、文学、美学等艺术领域以及科技领域的成就,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20世纪建筑遗产的传承中,经典建筑的积累不可或缺。这一时期设计人才辈出,创造出一批优秀的经典建筑。经典建筑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建筑,它们超越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因其艺术多元性、技术先进性和人文共融性,使20世纪建筑遗产的价值凸显。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认同本民族文化是各国都在积极努力的方向。20世纪建筑遗产这一新领域的开拓,突破了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扩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丰富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并且正在推动着相关学科的研究。 一是提高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20世纪遗产”一经提出,就曾被人认为是自相矛盾的概念。“20世纪”意味着“现代”,而“遗产”则意味着“传统”.在城市化加速进程的语境下,这一矛盾不仅在概念上,同时也会在实际行动中产生后果。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正确认识20世纪遗产的价值,而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仅强调年代悠久与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价值,只有跨越这一障碍,才能使20世纪建筑遗产得到切实保护。因此需要更进一步对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加以推敲。事实上,这一障碍客观存在。在讨论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国庆十大建筑”是否列入上报名单的问题上始终存在争议,最终以建成不到50年、目前正在使用、尚未遇到被拆毁的危险等原因,未能将它们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开展20世纪建筑遗产的科学评估。面对数量庞大的20世纪建筑遗产,正确加以选择,进行价值判别,既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提,也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对20世纪建筑遗产进行科学评估时,应当客观而宽容,为后人保留延续的空间。健全的科学评估原则是构成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有效基础。虽然我们伴随着20世纪遗产一路走来,但是,对于它们的认识往往基于以往的体验,很少能以科学的态度、长远的眼光,来讨论它们对于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的价值与作用。今天,不能只保护已有研究成果的历史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尚待研究的历史遗存;不能只保护革命时期的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建设时期的遗存;不能只保护与政治事件和人物有关的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反映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发展状况的遗存。当前,无论是社会发展节奏,还是科学技术进步,都在加快。对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也需要以抢救的精神加以捕捉。 三是探索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当前,随着20世纪建筑遗产在国家和地区保护名录中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引发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何合理实施保护与修缮问题尤为关键,无疑对今天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世纪遗产科学委员会,近年来就集中关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三大主题:一是如何认定时间较晚的建筑遗产;二是研究特殊构造技术和材料的运用;三是研究特殊设计问题。通过这些研究,试图解决保护面临的诸多难题。对于20世纪建筑本体的保护,应根据该建筑的遗产价值和保存状况,采取多元化的保护措施。例如对历史价值较高、遗存状况较好的,应实施全面保护;对于建筑立面价值较高,内部已经改变的,应保护其特色外观,内部实施整饰等。对于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指南,这一状况无论对于遗产管理者还是保护实施者来说都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寻求与可持续利用相适应的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方法,就显得格外迫切而重要。 由于绝大多数20世纪建筑遗产仍然处于日常使用的状态,使用过程中的修缮、维护、内部更新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科学解释,并对维修可能采取的措施、更新可能允许的尺度提出明确要求,用于指导保护实践。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社会比较成熟的保护经验及相关技术方法。例如如何对20世纪建筑遗产周边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提出规划要求;如何评定列入20世纪遗产的建筑物群的兼容性功能;如何对20世纪遗产中的大型现代建筑保护修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同时,应通过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成果,获得社会各界认可,而要真正获得所期望的社会支持,需要及时将保护信息向社会公布,建立保护标识以便于公众认知。另一方面,有必要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所有信息进行系统归档。 四是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合理利用。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大动力是保存文化,而保存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因此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并不意味着将其束之高阁。恰恰相反,只要人们在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就会被关心,就会得到及时维护。20世纪建筑遗产,与其它历史时期的建筑遗产相同,都是一座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也是代表不同历史发展进程的坐标,当代人们以此为参照,辨认日新月异的生存环境。应考虑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所在社区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面向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进行定位。通过20世纪建筑遗产与社区文化和市民生活重新建立联系,创造使闲置空间再次获得生存的契机,延续其生命历程。如何在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决定取舍,如何寻找保护历史记忆与挖掘使用功能的平衡点,是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在城市中,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应与城市环境整治和地区功能提升相结合,与市民公共活动和培养健康情趣相结合、与城市文化建设和特色风貌保护相结合,提升20世纪建筑遗产对城市文化的贡献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中国百年巨变所遗留的丰富建筑遗产,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念提出的重要社会背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20世纪建筑遗产,我们才能交给21世纪以及未来一份完整的答卷。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单霁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