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李跃忠]略论20世纪以来的中国影戏民俗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李跃忠的个人 李跃忠 参加讨论

    三、新世纪以来的影戏与民俗研究及其展望
    真正对影戏民俗及其关系的探讨是近些年来的事。如果夸张一点,可以说这段时期的文章不管是纪录性、报道性的还是学术性的,在文中几乎都会带上几句演出影戏的事由,或者讲个有关的影戏传说等。
    二十一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影戏与民俗研究的学术视野相当宽阔。有的较为深刻地论述了影戏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如对于佛教和影戏的关系康保成近年来曾做过专门研究,他指出:“巫术中的招魂术是我国影戏的远源,而印度佛教‘以影说法’是影戏的近缘,……中唐时期,佛教僧人以光影演出变相,同时元宵节提供了影戏上演的重要场合,我国的皮影戏宣告成熟。宋代影戏多演世俗故事,佛教因素不浓,但明清乃至现在仍流行的影戏,仍表现出与佛教形影相随的密切关系。”〔7〕康先生还从“影戏戏神为观音菩萨”、“演出剧目多为佛教内容”、“演出场所多在寺庙”、“演出场合多与作佛事有关”、“唱腔似念经”、“影偶形象受佛教造像影响”等六个方面予以说明“宋以后,尤其明清以降,影戏与佛教仍有形影相随的密切关系”。〔8〕
    也有学者运用民间文学的叙事理论来研究影戏的剧本创作问题。如赵宗福指出:“河湟皮影戏有自己的话语程式。艺人们根本不用影卷等书面文本,也用不着演前彩排,即可表演甚至即兴创作演出大型或连台情节生动、唱词唱腔优美的戏。它体现了民间文艺传承口头性与民俗文化程式化的特性。”“河湟皮影戏艺人的创作展演始终是程式化的文化传承,艺人们利用叙事模式以及各类尺度不一的‘词’,加以巧妙地装配,形成许许多多的皮影戏作品。”〔9〕
    还有的考察了一些民间技艺在影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笔者以为古代的一种游艺“手伎”,尤其又是其中的手影戏表演,对中国影戏的发展就有着直接影响〔10〕,郑劭荣则考察了说唱伎艺与民间剪纸在影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1〕。
    除上述研究角度外,还有的从图腾文化的角度研究影戏的造型(黄雪《华县皮影的艺术精神》,西安美术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张冬菜则在梳理文献中关于影戏起源的记载,和各地影戏艺人关于影戏起源的种种传说后,认为在一些民间传说中隐含了影戏与剪纸招魂习俗的密切关联〔12〕。
    而刘季霖《影戏说――北京皮影之历史、民俗与美术》一书“谢影神”、“影戏艺术的文化内涵”、“影戏班社的组成及堂会戏的演出”、“民俗对皮影戏的影响”等专题中,既保存了一些影戏民俗史料,也探讨了古代神话、宗教、民俗活动对影戏的影响。〔13〕公允而论,刘先生的论述很不深入,多是泛泛而谈,但他的一些提法、论述却触及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开启人们的研究思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新世纪以来的影戏与民俗研究,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文化空间”的认识有关。我国虽然很早就注重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但人们真正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近几年的事,尤其是2004年后。2004年8月,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1月,文化部、财政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开始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不少地区已经或准备把当地影戏申报为国家级或省级的遗产名录,因而编撰了不少影戏志书,其中对影戏民俗的记载更为详细些,如2006年出版的《环县道情皮影志》一书,在第八章“杂记”中,分四节记录了“道情皮影与民俗”、“道情皮影戏俗忌讳”、“道情皮影行话暗语”、“道情皮影言语对联”等,都是影戏民俗研究中非常宝贵的资料。
    笔者亦受此影响,对影戏的生存方式进行了思考。指出影戏的生存方式有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和生存实践三个要素。生存环境指影响影戏生存、发展的所有因素,大到国家的政策方针、经济发展、教育模式、战争灾害等,小到民间节庆、社区活动等,都有可能影响影戏的生存和发展。生存价值则是指影戏在一定的生存环境里能满足怎样的社会需要,这是决定影戏生存的第一位因素。生存实践则是指影戏根据社会需要,采取何种形式实现它的“功能”,简单的说,也就是影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活动,从而实现它的价值。并以为影戏的生存价值首要的不在于娱乐和审美,而是因为影戏的演出能满足俗民“民间信仰”活动的诸多需求。并以为今日中国影戏濒危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影戏的生存环境基本被破坏了。〔14〕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其实用价值日渐为广大民众所认识,无论是作为表演艺术类还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戏,它都会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而事实也如此,2006年5月底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名列其中,就有河北唐山、广东陆丰等十三个地方的影戏得到了保护,至于申报为省级、地市级以及县市级的就更加多了。
    由于此,影戏及影戏民俗研究也势必会受到重视。完全可以说,影戏民俗是一座可供研究的宝库,其中还有很多内容如民间请唱影戏的缘由、影戏的写戏方式、影戏台及其相关习俗、影戏的演出习俗、行规、宗教对影戏的影响、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等都有待人们去进行探索。
    --------------------------------------------------------------------------------
    参考文献
    〔1〕张树云.李脱尘与庆民生影戏社〔A〕//陈克编著.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六集〔C〕.内部资料,1988:12-14.
    〔2〕佟晶心.中国影戏考〔J〕.剧学月刊.1934(3卷11期):5.
    〔3〕马德昌.皮影艺术的魅力〔M〕.内部资料,1994:17-30.
    〔4〕赵建新.陇东南影子戏初编〔M〕.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95:38-46.
    〔5〕丁言昭.木偶、皮影和宗教文化〔J〕.戏剧艺术.1997(3):120-124.
    〔6〕江玉祥.四川皮影戏的民俗功能〔J〕.文史杂志.1989(6):35-36。
    〔7〕康保成.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J〕.文艺研究.2003(5):91.
    〔8〕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456-457.
    〔9〕赵宗福.论河湟皮影戏展演中的口头程式〔J〕.文艺研究.2000(4):118-142.
    〔10〕李跃忠.从“手伎”到影戏〔J〕.民族艺术.2005(4):45-49.
    〔11〕郑劭荣.从唐宋说唱伎艺与民间剪纸看我国影戏的形成〔J〕.民间文化论坛.2006(3):59-64.
    〔12〕张冬菜.略谈中国影戏的起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1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76-83.
    〔13〕刘季霖.影戏说――北京皮影之历史、民俗与美术〔M〕.〔日本〕东京:好文出版,2004.
    〔14〕李跃忠.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39-142
    原载《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