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参阅魏敏《郑振铎对民间文学诸体裁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南京。 [12] 陈福康《郑振铎传》第278页。 [13] 《玄鸟篇》,原载《中华公论》创刊号,1946年7月15日,上海;后收入《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4] 关家铮《赵景深先生主编的“沪字号”〈俗文学〉周刊》,《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 [15] 参阅张紫晨《忆赵景深先生》,《新文学史料》2992年第1期。 [16] 此数字据车锡伦《“林兰”与赵景深》文中的统计,见《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 [17] 参阅段宝林《赵景深先生与民间文学》,《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 [18]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导言》第4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19] 赵景深《民间文学丛谈·后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20] 赵景深选注《弹词选》(中学语文补充读本)第2页,商务印书馆1938年。 [21] 关家铮《四十年代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见《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22] 赵景深《民间文艺概论·民间文艺的意义与性质》第1页,北新书局1950年9月初版。 [23] 关于港、沪、平三地的《俗文学》周刊及其他俗文学刊物与动态,参阅关家铮的系列文章:《四十年代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见《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又见《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1期,又见李平、胡忌编《赵景深印象》,学林出版社2002年4月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北平〈华北日报〉的〈俗文学〉周刊》,见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2卷第2期;《冯沅君先生与〈俗文学〉周刊》,见《文教资料》2001年第6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几种〈俗文学〉周刊中有关“满汉兼”及满文译本的研究》,见《满族研究》2001年第3期;《四十年代几种〈俗文学〉周刊中的蒲松龄研究》,见《蒲松龄研究》2000年第3/4期;《读王重民先生佚札——有关敦煌遗书总目的一宗史料》,见台湾《敦煌学》第24期(2003年6月);《20世纪40年代几种〈俗文学〉周刊中的宝卷研究》,见台湾《书目季刊》第36卷第2期(2002年9月16日)。至于戴望舒20世纪40年代在香港《星岛日报》编的《俗文学》周刊,马幼垣先生有《香港星岛日报俗文学副刊全目——附题解》一文,收入《冯平山图书馆金禧纪念论文集》(香港大学书报出版社1982年)中;《戴望舒小说研究和〈俗文学〉副刊》,载香港《明报》1979年6月12日。惜此二文均未读到。 [24] 许地山《粤讴在文学上的地位》,《民铎杂志》第3卷第3号,1922年3月。 [25] 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商务印书馆1929年1月初版;又《孟加拉民间故事研究》,《民俗》周刊第109期,1930年4月23日;又高巍选辑《许地山文集》下卷第819—826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 [26] 60年后的1999年,许地山的《道教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刘仲宇在《导读》中写道:“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国内外研究道教的一个起始时期,或曰发轫时期。《道教史》是这一时期中的突出成果,其突出之处,主要在于它是第一部道教的专史。……许地山先生因而也便成为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先驱者。” [27] 《许地山文集》第821—823页。 [28] 《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大事记》,据“盐城旅游信息港”。 [29] 参阅袁世硕、严蓉仙《冯沅君先生传略》,见《冯沅君创作译文集》第336~347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30] 参阅关家铮《冯沅君先生与〈俗文学〉周刊》,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文教资料》2001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