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朱家骅《悼亡友傅孟真先生》,原载台湾《中央日报》,1950年12月31日。收入王为松编《傅斯年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以下凡未注出处之篇目均出自《印象》一书,本文不再一一注明。 [2] 顾颉刚日记,1928年4月30日(1973年7月之补叙)。 [3] 胡适《<傅孟真先生遗著>序》。 [4] 参见钟贡勋《孟真先生在中山大学时期的一点补充》,载台湾《传记文学》,1976年第28卷第3期。 [5] 朱家骅《悼亡友傅孟真先生》。 [6] 顾颉刚日记,1973年补叙1928年4月29日与傅斯年吵架事。 [7] 李济《傅孟真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几个基本观念及几件重要工作的回顾》,载《感旧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8]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本文引自黄振萍、李凌己编《傅斯年学术文化随笔》第49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4月。下同。 [9] 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2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10] 罗家伦《元气淋漓的傅孟真》。 [11]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12] 参见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载台湾《传记文学》,1976年第28卷第1期。 [13] 岳玉玺《傅斯年先生思想学术述评》,载《傅斯年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 [14] 罗家伦在《元气淋漓的傅孟真》中说到:“他房间里住了四个同学,一个是顾颉刚,静心研究他的哲学和古史,对人非常谦恭。” [15] 顾颉刚日记,1927年3月1日。 [16] 均见顾颉刚同日日记。 [17] 参见王学典、孙延杰《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第137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 [18] 顾颉刚1973年7月补记在1928年4月30日后面的《记本月29日晚事》。 [19] 顾颉刚《闽歌甲集·序》,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年7月。 [20] 顾颉刚《福州歌谣甲集·序》,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9年6月。 [21] 萧汉《扬州的传说·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年7月。 [22] 张清水为《吴歌乙集》写的书评,载《民俗》周刊第39期。 [23] 刘万章《读民间故事研究》,载《民俗》周刊第51期。 [24] 转引自《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第137、138页。 [25] 顾颉刚在该日日记中说:“今日上午,与孟真相骂。盖我致适之先生信,为孟真所见,久不慊于我,今乃一发也。予与孟真私交已可断绝矣。” [26] 顾颉刚日记,1927年4月18日。 [27] 顾颉刚日记,1927年4月22日。 [28] 《中山大学校报》的该广告并没有作者署名,《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称该广告系钟敬文所作,不知何据,笔者曾就此求证于钟先生,钟先生说已记不起是谁写的,有可能是他自己,但也可能是别人,又说《顾》书写得不错,基本没有违背事实。 [29] 朱家骅《悼亡友傅孟真先生》。 [30] 温梓川《傅斯年》,原载《傅斯年传记资料》第一册,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出版。本文转引自《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第85页。 [31] 以上内容据《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第8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1月。 [32] 见《本校出版物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事录》,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5月12日,第1-2版。 [33] 参见顾潮《顾颉刚年谱》第15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 [34] 顾颉刚日记,1928年4月30日(1973年7月之补叙)。 [35]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引语》,本文转引自《傅斯年印象》第109页。 [36] 朱家骅《纪念史语所傅故所长孟真56岁诞辰特刊序》。 [37] 钟敬文先生谈话录音,相关言论已由笔者整理为《女奚不曰其为人也——探问因病住院的钟敬文先生》,经钟先生审阅后刊于《民俗学刊》第一辑,澳门出版社,2001年11月。 [38] 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 [39] 顾潮《顾颉刚年谱》第56页。 [40] 桑兵对此有很精到的分析,参见《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2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41] 钟敬文先生2001年8月与笔者的录音谈话。 [42] 很难得一见的是,顾颉刚初接手《歌谣》时,在第38号上答复舒大桢的《我对于研究歌谣的一点小小意见》时说过一段话:“欧洲诸国研究歌谣已近100年了,他们一定有许多的材料及讨论的结果可供我们参考。但这些材料我们尚未能多多搜集到。我们很愿意得到国外歌谣学者的指导,使得我们所发表的研究的议论得在歌谣学的水平线上。” [43] 胡适《傅孟真先生的思想》。 [44]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1月。另,《东岳论丛》1994年第1期有张书学《顾颉刚与傅斯年治史异同论》,详述了两人史学风格的差异。《中国文化》有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清楚地梳理了傅的史学思想,分析了他从赞成和颂扬顾氏疑古学说到彻底反对,转而提出重建史学的一系列观点和做法。不过这是史学范畴内的争论,我们在此仅讨论他们与民间文化研究相关的态度和思路,对其史学分歧不作深入探讨。 [45] 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载《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1935年9月。 [46]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古史辨》第3册。 [47] 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原载1928年11月10日《新月》1卷9号,收入《胡适文集》第4卷。 [48] 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第2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9] 胡适《傅孟真先生的思想》。 [50] 《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7年9月29日第2版:“本校聘定新增各系筹备员·傅斯年何畏史禄国为本校人类学系筹备员”。 [51]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52] 参见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第110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 [53] 参见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 [54]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55] 同上。 [56] 顾颉刚讲,钟敬文记《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载《民俗》周刊第5期。 [57] 参见[美]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胡鸿保、周燕译)第6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 [58] 分别见顾颉刚日记,1928年9月17日、10月29日、10月30日。 [59] 参见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第110、111页。 [60] 合同书内容公布在1928年4月30日的《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61] 这是钟敬文先生2001年8月的谈话录音,笔者整理后,以《女何不曰其为人也》为题发表在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办的《民俗学刊》第一辑,发表前经钟先生逐字逐句修订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