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按现行的学科分类,民俗学、民间文学、故事学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故事学从属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从属于民俗学,但在民俗学草创时期,学科划分并没有这么细,所以,以下讨论以及部分引文中,有借用民俗学发展状况讨论故事学发展的情况。同样,由于学术界对传说与故事两种文体也未能清晰划分,引文中大量出现的“传说”一词,可以作“故事”理解。 [2] 刘复1925年1月2日致顾颉刚信,《歌谣》周刊第83号(1925年3月22日)。 [3] 顾颉刚:《孟姜女专号的小结束》,《歌谣》周刊第96号(1925年6月21日)。 [4] 户晓辉:《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科学方法》,《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5] 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北京:朴社出版,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第192页。 [6] 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第193页。 [7] 以上文章均见1928-1929年《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 [8]容肇祖:《我最近对于民俗学要说的话》,《民俗》周刊第111期(1933年3月21日)。 [9]陈槃:《黄帝事迹演变考》,《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28期(1928年5月9日)。 [10]容肇祖:《天后》,《民俗》周刊第41、42期合刊(1929年1月9日)。 [11]周振鹤:《天后》,《民俗》周刊第61、62期合刊(1929年5月29日)。 [12]魏应麒:《郭圣王》,《民俗》周刊第61、62期合刊(1929年5月29日)。 [13]顾颉刚致夏廷棫信,《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23期(1928年4月3日)。 [14]顾颉刚:《两个出殡的导子账》,《歌谣》周刊第52号(1924年4月27日)。 [15]方书林:《孔子周游列国传说的演变》,《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70期(1929年2月27日) [16]陈槃:《黄帝事迹演变考》。 [17] 钟敬文病中谈话录音,相关言论已由施爱东整理为《女奚不曰其为人也——探问因病住院的钟敬文先生》,经钟先生逐字审阅后刊于《民俗学刊》第一辑,澳门出版社,2001年11月。 [18] 顾颉刚:《答李玄伯先生》,《现代评论》第1卷第10期(1925年2月14日)。 [19]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20] 顾颉刚:《序》,谢云声:《闽歌甲集》,广州: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8年,第1页。 [21] 顾颉刚:《民俗学会小丛书弁言》,顾颉刚、刘万章《苏粤的婚丧》,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8年,第2页。 [22] 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23] 顾颉刚:《小序》,《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三册,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8年,第1页。 [24] 陈泳超:《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民俗研究》2006年第1期。 [25] 详见施爱东:《民俗学是一门国学——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计划与早期民俗学者对学科的认识》,《民俗学刊·第三辑》,澳门:澳门出版社,2002年。 [26] 顾颉刚:《民俗学会小丛书弁言》,顾颉刚、刘万章《苏粤的婚丧》,第1页。 [27] 陈泳超:《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 [28] 顾颉刚:《小序》,《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三册,第1页。 [29] 王学典、李扬眉:《“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 [30] 吕微:《顾颉刚:作为现象学者的神话学家》,《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31]顾颉刚:《案<哭泉孟姜女祠记及其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三册,第131-132页。 [32] 赵映都讲述、黄卫平记录:《哭泉》,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陕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北京:ISBN中心出版,第196页。 [33] 王连锁讲述、刘如芳记录:《孟姜女的来历》,袁学骏、刘寒主编《耿村一千零一夜》第二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第139-140页。 [34] 林爱伦讲述、王月仙记录:《孟姜女和土地公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ISBN中心出版,第297页。 [35] 黄瑞旗(台湾):《孟姜女故事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1页。 [36] 萧国松整理、刘守华主编:《孙家香故事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6页。 [37][日]饭仓照平:《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原载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国内有王汝澜译本,收入陶玮编《名家谈孟姜女哭长城》,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 [38]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二册,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9年,第22页。 [39]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8年,第86页。 [40]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第113页。 [41]参见黄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第230-245页。 [42]欧阳询:《艺文类聚》第79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47页。 [43]这一方面的理论著述可参见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施爱东:《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以梁祝故事结尾的生长方式为例》,《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 [44]顾颉刚:《唐代孟姜女故事的传说》,《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83页。 [45]顾颉刚:《启事》,《歌谣》周刊第83号(1925年3月22日)。 [46]王学典、李扬眉:《“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47]顾颉刚:《序》,钱南扬:《谜史》,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8年,第3页。 [48]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歌谣》周刊第69期(1924年11月23日)。 [49]刘半农:《通讯》,《歌谣》周刊第83期(1925年3月22日)。 [50]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第48页。 [51]顾颉刚:《杞梁妻哭崩的城》,《歌谣》周刊第93号(1925年5月31日)。 [52]本段关于“崩山说”的引文均见顾颉刚:《杞梁妻的哭崩梁山》,《歌谣》周刊第86号(1925年4月12日)。 [53]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52页。 [54]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歌谣》周刊第69期(1924年11月23日)。 [55]刘宗迪:《古史、故事、瞽史》,《读书》2003年第1期。 [56]邹明华:《先秦传说与华夏共同体的文化建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五届年会·2007台湾》,台湾:民俗学会编印,2007年3月。 [57]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第七卷“汤山小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5230页。 [58]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94页。 [59]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95页。 [60]顾颉刚:《自序》,《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第4页。 [61]刘宗迪:《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论顾颉刚的古史观与民俗学之间的关系》,《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62]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22页。 [63]顾颉刚:《自序一》,《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页。 [64]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页。 [65]王煦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导读》,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66]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43页。 [67]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40、41页。 [68]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41页。 [69]陈泳超对此有详细论述,此不赘述。详见陈泳超:《关于“神话复原”的学理分析——以伏羲女娲与“洪水后兄妹配偶再殖人类”神话为例》,《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70]刘大椿:《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1页。 [7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第116-119页。 [72]顾颉刚:《答柳翼谋先生》,《古史辨》第一册,第224页。 [73]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83页。 [74]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一册,第63页。 [75]顾颉刚:《答柳翼谋先生》,《古史辨》第一册,第227页。 [76]顾颉刚:“孟姜仙女图说”,《歌谣》周刊第86号(1925年4月12日)。 本文原刊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