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研究史简述纲要 ( ~2003) 大纲 序 一.二十年发展回顾 1.两个阶段 2.两个特征 3.一个弱点 二.民俗学的“分化”与“整合” 1.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2.民俗学与相邻学科 3.“多民族的民俗学” 4.一极与多极 三.民俗学与“本土化” 1.“本土化”之起源 2.位于本土的“本土化” 3.中国民俗学的“本土化” 结语 附录:中国民俗学史年表 序 一.二十年发展回顾 1.两个阶段 2.两个特征 3.一个弱点 二.民俗学的“分化”与“整合” 1.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2.民俗学与相邻学科 3.“多民族的民俗学” 主线:中国国内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为主开展的学术中国化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钟敬文先生提出中国民俗学应当是“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参照年表1998年12月栏)。与一九九○年钟氏提出“民间文化”时相比,民俗学界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呼应较快,呼声很高。半年之后,“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学术讨论会在云南省召开,到会者一致拥护钟敬文先生对位于现代社会的中国民俗学概念、性质,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些外国学者对这此提法提出质疑,询问为何不称“多民族的民俗学”而一定要加上“一国”一词。对此,钟敬文先生回答:他的提法是针对柳田国男“一国民俗学”一语而说的。“多民族”,是要强调国内各个民族间的相互比较研究,因此在柳田国男主张的“一国民俗学”前面加上“多民族”一词,用“多民族的”、“一国的”双重词语来界定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围[1]。这表现了他认为民俗研究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某个民族的内部,民俗研究需要采用比较的视点、研究相邻民族这一基本观点。借用钟氏的话,国内多民族的民俗文化都是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一国多民族的民俗,是“中国民俗学的特殊性格”[2]。 钟氏的主张意在改变迄今为止民俗研究方面呈现的偏重关注本民族研究的“分化”状态,倡导将国内其他民族的民俗事项纳入研究视野的“整合”性研究,改研究单一民族为主为包容其他民族的多民族式研究。 外国的诸多民族里,有着许多可以用来观照、认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研究素材,可以将这些称为观照异文化之镜鉴。运用比较的视点,展开包容复数民族的民俗研究时,如果不拘泥于国境线而将周边国家的诸多民族文化纳入自己的视野,即运用观照文化的镜子,从多个角度观照本民族文化的话,也许其研究会进展得更深、更快。 我国著名民族学者凌纯声正是由于曾经在东北赫哲族、湘西苗族、云南彝族、拉祜族、景颇族的居住地区做过许多田野调查,因此当他接触到台湾高山族原始文化时,敏感地意识到中国古代南方文化与周边诸文化的渊源关系。此后,他在研究中国南方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与太平洋地区民族文化关系方面以及民族文化史研究等多方面取得了学界公认的辉煌成果。凌纯声超越国境,广域地寻求比较研究的资料,从而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性质的研究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收获。这是一例学界共知的、从事跨国界研究的成功范例。 4.一极与多极 三.民俗学与“本土化” 1.“本土化”之起源 2.位于本土的“本土化” 3.中国民俗学的“本土化” 结语 附录:中国民俗学史年表 [1]笔者于1999年夏访问疗养中的钟氏,上述内容是钟氏口述回答的基本内容。 [2]参见《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钟敬文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