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作者说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初步学习,思想及认识有了“提高”,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反思,“关于文学史的某些问题,已有不同的看法”。对某些地方的评论,又重新作了改评。如初版时,对墨子的评价是:“墨子是一个苦行的富有同情心的宗教家”改为“墨子是一个苦行的富有人道主义的思想家”。虽看起来无关宏旨,但已显现出作者妥协的变化。对某些学术上的观点,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校正。关于名词的提法,也做了一些委婉的删改。然而,他那勃发的个性,仍然还是表露无遗。可是,苦心之作并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反被批判为“人性论”,“评价标准的错误”,是一部“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书。 时隔五年,作者又作了一次重新修订。由中华书局出版,称“新一版”。分上、中、下三卷,繁体竖排,大32开,褐色封面。发行时间依次为:上卷1962年8月出版,中卷1962年9月出版,下卷1963年7月出版,印数皆为14500册。全书共分三十二章,比“建国版”又增加了一章。三卷本按流水号顺序编码。首页为“重版前记”,第二页为“新序”,删除了“原序”。这次重版,正如作者在“重版前记”中所说:“通沟补漏,粉壁涂墙,增减家具,移动摆设,在旧的规模上略求平衡而已。”纵观全书,此版书变动最大。篇目上,第一是将“秦代文学”整章取消,直接并入“哲理散文”小节中。并按年代顺序,将其调置“屈原与楚辞”之前。第二,新增了重要的“清代的戏剧”一章,其中有“长生殿”、“桃花扇”、“昆曲”等小节。第三,将“清代的诗歌与词曲”一章,分成两个独立大章,一个是“清代的诗歌”,一个是“清代的词曲”。原来下设仅三个小节,现“清代的诗歌”一下增加了七个小节,“清代的词曲”增加了五个小节,时代延续至鸦片战争,当然,内容也扩充了不少。原来对清代诗人,只作简略介绍,大多没有作品举例,至此,不但加大了篇幅论述,并有了作品的分析。由原有的八万多字,增加到二十万字。 至于小节的部分,也略有改动。除了文字修订外,第一章的开篇还增加了“文学的起源”一节,弥补了前书的不足。还将“附论一”、“附论二”直接改为二小节。“汉书与政论文”一节,在此将其分为“汉书”、“汉代的政论文”两小节。“元代的散曲”一章,则改为“元代的散曲与诗词”。新增了“元代的诗词”一小节。“明代的戏剧”一章,增加了“沈璟与吴江派”一节。“明代的小说”部分,继“三国演义”之后,增加了“其他讲史小说”一节。“清代文学”部分,在“桐城派的古文”之后,增加了“散文的新变”一节。另外还增加了“元杂剧的演出实况”、“明初的诗文”、“唐宋派与归有光”等小节。从这些变动的篇目上看,书的结构越来越完善,材料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充实了。具体到对人物、作品论述上,不但增加了遗漏的《吕氏春秋》、《国语》等著作,对一些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人物,前版书缺失介绍,至此“新一版”,也另开专文作了补充。如曹操、曹丕、陈琳、陆机、司空图、龚自珍、梁启超、康有为等等。有的人物介绍,仅采用上下过渡式的叙述方式,将其带出,缺少生平卒年,在此也纠正过来了。不仅增设了人物生卒年份,而且还以醒目黑体字置于篇首,便于读者翻阅、查找。只是对墨子的原有评价,却改为“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一句作结。对白居易的评价,“建国版”为“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战士,人道主义的诗人,新乐府运动的领导者。”在此将其中“人道主义的诗人”一句删除。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显然已有所顾忌。甚至连他的富有特色的才情表述,也有了一定的收敛。 随着材料的继续挖掘,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作者“看到了一些从前没有看到过的史料”,对书中不足之处,甚至舛误的地方,都作了重新修订。如“曹雪芹与红楼梦”一节,初版本将曹雪芹的生卒年代定为1717—1722年之间,卒于1763年。而“建国版”且定为“约生于1716左右,卒于1763年”。本次则修订为“约生于1715左右—1763年,既四十八九岁”,则采用了学术界讨论的最新观点。对曹雪芹卒年是“壬午除夕”和“癸未除夕”的两种说,则取信前者。再如“魏晋小说”一节,在新的材料支持下,几乎等于重写。其他还有许多,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但最后要说的是,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一版”多少带有一些政治取向,特别是对有碍的名词和提法,做了一定的删除。可是,虽有所制约,毕竟难掩才子的风采,尤其是在人物的评述上,不仅还保持着他飞扬的激情,率真的个性,似乎比以前更加的畅意发挥,才华尽露了。因此有人批评为:“略有唯物主义”的书。原计划,作者想把这部书扩容为四卷,起於上古,止於1949年,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至清代为止。 至于文革期间的修订本,变化更大,可用“翻天覆地”一词来形容。作者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修正书中的唯心主义;以阶级斗争理论,区划人物历史的地位;以“儒法斗争”的程式,来阐释文学思潮的演变进程,结果,事后反遭许多口水,作者也深深自责。但处此旋流,实也是书生的无奈之举,在此毋须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