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朱国华]当代文论语境中的布迪厄(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文艺学网 2006-12-10 朱国华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①Bourdieu , P,Sociology in0estion ,London , Thousand Oaks and New Ik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3, p.139
    ②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海德格尔对凡·高、荷尔德林的那种神秘的解读。
    ③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4、5 转引自珍妮特·沃尔芙《艺术的社会生产》,董学文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33 , 34页。
    6、7 Bourdieu , P,The Rules of Art: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 ,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 1996,p.187&pp.190-191.
    8 布尔迪约等:《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99页。不能说布迪厄这里的观点没有道理,但问题是,承认天资的确然存在和他对创造者意识形态的理论预设难道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吗?这是萨特的出发点,而他要批驳的正是这个出发点。
    9 Bourdieu ,P,The Rules of ATt ,p .198
    10 亚历山大批评同源性的概念与自主性的理论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在他的注脚处,他引用了詹明信批评戈德曼同源性理论的一段话:“戈尔德曼这部作品的不尽人意之处并非在于这三个领域或部分之间确立一种历史关系,而是为表述那种关系而建构简单的机械模式,并断言,在抽象的层面上,社会环境、哲学或意识形态立场以及语言和戏剧实践这三种相当不同的现实‘结构’是‘相同’的。”亚历山大对同源性的批判,参见杰夫瑞·G"亚历山大:《世纪末社会理论》,张旅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223页;参见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11 Bourdieu ,P,The Rules of ATt ,p .201一202
    12 Bourdieu ,P,Sociology in Question ,p.140
    13 Bourdieu ,P,Sociology in Question ,p .140
    14 Bourdieu ,P,The Rules of ATt, p.205
    15 Bourdieu , P,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 Essays。。Art and Critici、二Randal Johnson(ed),Cambridge :Polity Press ,1 993,P.189
    16 例如他在《区隔》中引用巴赫金有关拉伯雷的研究,把巴赫金的原意即底层人民诉诸肉体欲望乃是其颠覆策略解读为大众原本就是屈从于自然的趣味或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见Bourdieu , P. , 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 984, p.491。
    17 例如谈社会与艺术的互动,虽然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但是还是比较简单化,没有类似于文学场这样的中介作用,显得很空洞而无说服力。参见Hauser, A., The Sociology of Ar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pp. 94-328。
    18 Bourdieu , P,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pp .18-19
    19 参见1VHcherey, P,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 London, Henley & Boston: Routledge&Kegan Paul ,1 978 ,pp .66-68,此书法文版出版于1966年。
    20 Howard S.Becker,Art World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2 ,p .x
    21 关于布迪厄与贝克的比较,可参见Fowler, B. , Pierre Bourdieu and Cultural Theory : Critical Investigations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7 ,pp .99-100。贝克比较留意布迪厄的《区隔》、《艺术之恋》和《摄影:中等品味的趣味》,但在其《艺术世界》中基本上没提到布迪厄文学场的概念。
    22 卢卡契在一篇写于1945年的文章中说:“人类的精神活动在它的每一领域中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这种情况在艺术和文学中尤其如此。”参见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23 参见Fowler, B,Pierre Bourdieu and Cultural Theory pp .86- 87。
    24 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蔡鸿滨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25 参见珍妮特·沃尔芙《艺术的社会生产》,第7页。
    26 关于福勒对戈德曼与布迪厄的关系的评论,以及布迪厄信徒对戈德曼的批评,可参阅Fowler,B. , Pierre Bourdieu and Cultural Theory, pp.87-89。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