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刘加民]民间故事的“两个版本”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刘加民 参加讨论

    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在《民间故事的新生命》中说:“(民间故事)有两种版本,科学版本要严格地进行忠实记录,不能随便改动;而文学版本则可以进行适当修改,甚至可以进行改编、再创作,使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从而获得新的生命,不至因僵化、过时而被淘汰。”民间故事这两种版本中,科学版本主要供学者研究,保持着最大限度的原生状态,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都可以从中获益;文学版本则是用于传播和欣赏的,可以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修改方式,对不同的读者群体也可以有适当的修改完善。
    根据这个原则,细分我们印象中的民间故事,会发现外来的民间故事多属于文学版本,比本土民间故事有趣、美好,几乎篇篇经典。而本土的民间故事,显然是“科学版本”居多。因为对民间故事的理解有偏差,缺少诗文大家的介入,也因为出版机构为了降低成本、节省人工,乐于直接“收录”。那些收入各种选本的本土故事,则是来自不同年代的全国性民间文学大普查,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歌普查,80年代的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百分百的“科学版本”。这种现象直接导致本土故事在可读性和趣味性上,要差外来故事一大截儿。这也出现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即便是传播人类通用美德的故事,比如诚实,也一定要用外国孩子领衔、外国故事来承载,故事的插图也一定要是黄头发、高鼻子的洋娃娃,中国孩子则只能充当次要甚至反面角色。
    一方面,外来故事都是文学版本,没有人在乎它们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本土的故事以科学版本为主,缺少必要的修饰和改造。普通读者在民间故事的海洋里挑选的时候,外来故事无一不是精美绝伦、人见人爱,本土民间故事则“良莠”并存,如果你“撞”上的一篇本土故事刚好是科学版本,那你一定会很失望,见得多了,必然会对所有本土故事失去信心。本土故事总是比不过外来故事,原因在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美好的东西人人喜爱,科学版本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本土民间故事,因为过分强调其社会学价值而忽略审美价值,是一个普遍现象。少数学者研究所需,与普通读者的休闲阅读,是有很大差异的。为了所谓的“原汁原味”,塑造一些粗糙、简陋的形象,很不明智。比如民间故事的语言,科学版本的民间故事大都保留了作为田野调查成果的最初样貌,存在大量方言土语,过分口语化的语言形态、遥远陌生的生活场景和地名人名,让现代生活中的人们难以接受。
    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始终保持“活态”的存在。民间故事一旦被记录为文字,就成了“遗产”,其时代性、群体性、立体性被瞬间定格,成了固态的研究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遗产一定会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难以理解,“因僵化、过时而被淘汰”的命运不可避免。
    传承传统的本土故事,要考虑当下的需求,在大众传播的层面,要优先考虑民间故事的文学版本,要在传统故事中注入时代精神。
    (作者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