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佟新]30年中国女性/性别社会学研究*(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学网 佟新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编.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2]吴小英.女性主义知识社会学素描[A].苏国勋主编,社会理论(第二缉)[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吴小英.当知识遭遇性别[J].社会学研究,2003,(1).
    [5]佟新.女性的生活经验与女权主义认识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3).
    [6]张宛丽.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J].浙江学刊,2003,(1).
    [7]熊秉纯.质性研究方法刍议: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5).
    [8]孙立平.重建性别角色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4,(6).
    [9]郑也夫.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学研究,1994,(2).
    [10]李银河“. 女人回家”问题之我见[J].社会学研究,1994,(6).
    [11]王金玲.社会学视野下的女性研究:十五年来的建构与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0,(1).
    [12]金一虹“. 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J].社会学研究,2006,(1).
    [13]佟新.不平等性别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中国家庭暴力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1).
    [14]周华山.女性主义田野研究的方法学反思[J].社会学研究,2001,(5).
    [15]胡玉坤.社会性别、族群与差异:妇女研究的新取向[J].中国学术,2004,(1).
    [16]周华山.公厕的性别意义[J].妇女研究论丛,1999,(4).
    [17]阮曾媛琪,熊跃根译.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沈海梅.国际NGO 项目与云南妇女发展[J].思想战线,2007,(2).
    [19]佟新,龙彦.反思与重构: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回顾[J].浙江学刊,2002,(4).
    [20]金一虹“. 男人生活”和“女人生活”-——苏南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性别分工变化[A].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主流与边缘[C].三联书店,1998.
    [21]潘毅.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J].社会学研究,1999,(5).
    [22]潘毅.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J].开放时代,2005,(2).
    [23]濮亚新.法律与习俗之间的性别因素-——从性暴力个案看妇女权利的法律保障[A].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4]朱玲.农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问题[J].经济研究,2000,(9).
    [25]李小云,董强等.资产占有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J].妇女研究论丛,2006,(6).
    [26]左际平,宋一青.农业女性化与夫妻平等[J].清华社会学评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7]左际平.20 世纪50 年代的妇女解放和男女义务平等:中国城市夫妻的经历与感受[J].社会,2005,(1).
    [28]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29]佟新.话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J].浙江学刊,2003,(4).
    [30]张李玺.角色期望的错位-——婚姻冲突与两性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1]刘梦.中国婚姻暴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2]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3]]高小贤.“银花赛”: 20 世纪50 年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J].社会学研究,2005,(4).
    [34]蒋永萍.两种体制下的中国城市妇女就业[J].妇女研究论丛,2003,(1).
    [35]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6]左际平.从多元视角分析中国城市的夫妻不平等[J].妇女研究论丛,2002,(1).
    [37]郑丹丹.身体的社会型塑与性别象征[J].社会学研究,2007,(2).
    [38]谭深.外来女工的安全与健康[A].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9]赵捷.健康与女权:妇女卫生保健的非医学模式思考[A].谭琳,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 2005)[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0]高梦滔.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影响因素分析[A].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1]胡玉坤.社会性别与艾滋病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7,(5).
    [42]佟新,濮亚新.研究城市妇女职业发展的理论框架[J].妇女研究论丛,2001,(3).
    [43]周颜玲,凯瑟琳•W•伯海德.全球视野下的妇女、家庭和公共政策研究[A].周颜玲,凯瑟琳主编,王金玲等译.全球视角:妇女家庭与公共政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4]佟新.异化与抗争-——中国女工工作史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5]朱健刚,谭凯.工作、权力与女性认同的建构-——对广东一家外资企业的中国白领女性的个案研究[J].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1).
    [46]李若建.女工:一个重生的社会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4,(4).
    [47]金一虹.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妇女就业[J].妇女研究论丛,2000,(3).
    [48]冯小双.转型社会中的保姆与雇主关系-——以北京市个案为例[A].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C].北京: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9]金一虹.从“草根”阶层到乡村管理者[J].妇女研究论丛,2002,(6).
    [50]杨宜音,王甘等.性别认同与建构的心理空间:性别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互联网[A]. 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问题研究”(07BSH046)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佟新,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文章来源:《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3期  责任编辑:绘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