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尚杰]时间概念的历史与被叙述的时间(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国学网·学灯 2008年第3期 尚杰 参加讨论

    注释:
    [1]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 Seuil, Paris, 1983, p. 27.
    [2]转引自同上书,第33页。
    [3]转引自同上书,第34页。
    [4]我对这里的“膨胀”或“松弛”非常感兴趣,因为这里蕴含着现象学和当代法国哲学时间观念的所有萌芽,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松弛”是一种时间上的延缓或推迟,甚至是同时性,象一个慢镜头,它推迟了意向的实现,并且懒懒散散地“走神溜号”,与身旁更容易得到的或更遥远的似乎毫不相关的要素连接起来。我们也应该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以下奥古斯丁提出的“永恒”概念。
    [5]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 Seuil, Paris, 1983, p.35
    [6]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 Seuil, Paris, 1983, p.36.
    [7]在法语字典中,这个词的含义还有:逗留、耽搁、延迟、住、继续存在、延续、依然是,等等,总是象是一些时间上的停滞状态。
    [8]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 Seuil, Paris, 1983, p.37.
    ?[9]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 Seuil, Paris, 1983, p.39.
    [10]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 Seuil, Paris, 1983, p.43.
    [11]奥古斯丁则说:“时间不是物体的运动”。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Seuil, Paris, 1985, p.21.
    [12]亚里士多德说,“十分清楚,时间是不运动的,也不是不运动的。”参见《物理学》(219a2),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Seuil, Paris, 1985,p.23.
    [13]亚里士多德说:“当我们规定了运动时,就认识了运动,时间也是这样,当我们用前与后规定时间时,也就认识了时间。当我们终于觉察到运动过程中的前与后时,就说时间已经经历过了。”又说:“至于前与后,它们首先处于地点中,在那,它们是由位置发现的。”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Seuil, Paris ,1985,p.24,注释4。
    [14]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Seuil, Paris, 1985, p.25.
    [15]于是利科说,“从这里可以得出亚氏的时间定义——‘根据前与后的运动数'。”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Seuil, Paris, 1985, p.25.
    [16]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Seuil, Paris, 1985, p.26.
    [17]利科认为,应该注意亚氏不在人的心灵中寻找时间的起源,也受到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影响,柏拉图曾经认为有一种世界灵魂。
    [18]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Seuil, Paris, 1985, p.31.
    ?[19]《物理学》,219 a 29 ,转引自 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Seuil, Paris , 1985 , p.31.
    [20]《物理学》,220 b 5-8,转引自 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Seuil, Paris , 1985 , p.33.
    [21]参见 Paul Ricoeur ,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 1985 , p.35.
    [22]胡塞尔现象学很少发明与传统形而上学不一样的新术语,也使用感觉、经验、直观、判断、客观对象、等等,但含义绝不相同。
    [23]参见 Paul Ricoeur ,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42.
    [24]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43.
    ?[25]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 Paris, 1985, p.45.
    [26]参见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 Paris, 1985, p.48.
    [27]进一步说,这个作为 “ 能指 ” 的 “ 形式 ”,本身又是更高一极或叠加后的内时间意识形式的“内容”或“所指”。
    [28]参见Paul Ricoeur ,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58.
    [29]参见Paul Ricoeur ,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58.
    [30]胡塞尔并不认为时间不显现出来,如上分析中,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是把“原样的时间”显示出来。引申开来,我们甚至发现,因为现象学搁置了事物的存在或者内容,所以处理的意向对象都是广义上的“形式”问题,尽管胡塞尔用别的术语称乎它们。
    ?[31]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68.
    [32]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77.
    [33]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78.
    [34]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79.
    [35]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87.
    [36]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95
    [37]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103.
    [38]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Paris, 1985, p.104.
    [39]法文翻译使用了histoire,除了意味着历史,还意味着故事、事情、一连串事件,等等。
    [40]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 Seuil , Paris, 1985, p.110.
    [41]法国当代哲学家们,比如说德勒兹,也是从这里出发,热烈讨论所谓 “ 重复而差异 ” 的问题。
    [42]“And ,of course, he was coming to her party tonight .”转引自 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 , Seuil, Paris, 1985, p.99.
    [43]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 , Seuil, Paris, 1985, p.99.
    [44]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 , Seuil, Paris, 1985, p.99. 以下,利科试图从“看”与“说”的不同来说明真实的作者与文本中以“我”的人称口气说话的角色之间的差别。
    [45]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 , Seuil, Paris, 1985, p.120.
    [46]在欧洲文学史上,这一般表现在“旅游文学”或者称为“探险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是堂吉柯德的形象,又可见狄德罗的《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47]普鲁斯特创造出马塞尔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回忆自己失去的时光。
    [48]参见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 Seuil, Paris, 1985, p.194-195.
    [49]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 Seuil, Paris, 1985, p.203.
    [50]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 Seuil, Paris, 1985, p.205.
    [51]转引自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 Seuil, Paris, 1985, p.222.
    原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