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马翀炜 参加讨论

    用“干净的”石头下石脚时,也有许多规矩。首先要请“摩批”看日子。家屋空间的建造是要和吉利的时间相结合的。一般认为男主人岁数是双数那年才可以动工盖房。如果男主人的生日不合,而家里又有已经成家的儿子,他的岁数在那年是双数也可以动工。开工时由男主人来动第一锄头。铺地基的沟挖好后,由男主人来将3块石头挨着平放在挖出的沟里。摆放石头的时间通常都是在清晨4点至7点之间。这3块石头摆放的位置通常在房屋四角中朝东的一角。摆放好石头后就要举行仪式,向神灵献饭,通常摆放1碗或3碗开水、1个糯米团、1颗煮熟的鸡蛋,谢天谢地以求保佑家人。之后就可以铺设其他的石头了。3块石头分别代表粮食、人、牲口。石头放置得合适,则人丁兴旺、粮食丰收、六畜兴旺。这3块石头一般只有主人家知道,今后如果遇到不顺的事情,也可以通过把这3块石头挪动一下来改变运道。这3块表达美好愿望的石头一般并不起到真正的基石作用,而是在观念上具有稳固美好生活的作用。人们对家屋空间的重要意义的理解,也在选择何种石头以及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安放的规定中得到了体现。
    用石头垒砌“阿南南”(歇脚台)最能体现村民个人福祉的获得与帮助他人有密切关系的信念。“阿南南”都是修建在进村的道路旁边,其功用就是给未成年人丢失的魂找到回村的路的。村民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事不顺,精神萎靡或者身体不适,但又找不到原因,那很可能就是把魂丢在村外了,就应该修一个“阿南南”。“阿南南”大约长1米,宽0.6米,高1米。“阿南南”的上面都立着一块20厘米长、15厘米高、2~3厘米厚的小石片。小石片是用来给丢失的魂灵引路的。小石片指引的方向都是所居住的村寨空间。立“阿南南”的时间和地点一般要找“摩批”来算,箐口村的“阿南南”主要修建在从公路进入村子的路口以及通往另外两个村寨的三岔路口边。显然,在岔路口立“阿南南”是有助于把丢失的魂引领回来的。备齐石头和水泥沙子之后,主人家会请亲戚来吃饭。然后大家一起砌“阿南南”。之后杀红色公鸡敬献神灵,祭品还有糯米团、鸡蛋和水。这些祭品自然是献给神灵的,但同时也可以让在外游荡的魂吃了东西之后有力气找到回村的路。献饭之后,路过此处的第一个成年男性有义务给这个丢魂的人取个小名,而丢魂的人当天也要去磕头。如果做过仪式之后,情况仍然没有好转,则有可能换一个地方重新再立“阿南南”。从根本上讲,立起指路的小石片是最重要的,但要使其真正有效果,就必须做善事,给走山路背负重物的人修建歇脚的台子,就是在表达个人的顺利与否以及健康的好坏实际上与是否帮助他人有密切的关系。建好“阿南南”之后,还要在其后面种棠梨之类的树,树慢慢长高了,就可以为歇脚的人遮阴。来此歇脚的人自然也会为“阿南南”的主人祝福。箐口村的几个路口有几十个这样的歇脚台,时间久远的已经布满了青苔,现在人们也还在修建。当然,人到底有没有魂,一个人萎靡不振,身体不适或者做事不顺是否就是丢了魂,以及修建了“阿南南”是否就可以解决问题之类的话题不是本文要探讨的。这里更关注的是修建“阿南南”的整个行为,都在表达出个人福祉的获得是与对他人的奉献有关的理念以及村寨内部是居住在这个村寨中的人共享的平安祥和空间的问题。
    与那些纯然物的石头不同,这些本来就是基于现实目的而被使用的石头,在使用的形式上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早些时候“阿南南”上面指路的小石片上啥也没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现在的一些小石片系上了红色的绳子。有些新修建的“阿南南”上的小石片上会刻上“挡箭牌”几个大字,左右两边也会以对联形式竖排写着“箭到石碑挡,弓开弦自断”或者“姓孩儿名犯将军箭已退出,此长命富贵永无灾难”之类的文字,有些小石片的下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立”之类文字。一些小石片上也开始刻上主人的名字。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立的“阿南南”开始有了新的功能。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背包客出现在田间地头,在穿行于各种村寨之间的时候,他们难免也有迷路的情况发生。新建的“阿南南”上的小石片上开始出现标识东西南北的指示标,并且标出不同方向的村寨的名字,如北指向哈尼小镇,南指向梯田,东指向全福庄,西指向箐口村。这些标识是针对游客的,能够在为乡亲们提供歇脚处的同时又能为游客指路,那么,在方便更多的人的时候,自己的福气自然会更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透露出村民对新的社会交往关系意义的肯定。
    很少有人会认为在村寨内会丢魂的,更无人认为会在家中丢魂。这些都说明,在村民的观念中,家屋空间及村寨空间是最平安的。如果作为使用物的石头与构造这样的空间相关,那么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石头能够作为使用物的关键在于其现实的有用性。能够可靠地用来实现生活某一目的的使用物就是有用的。作为房屋奠基的石头以及作为修建“阿南南”的石头都是物,是实现建筑安居的房屋以及引领灵魂回村寨的物质基础。只要作为物的石头能够以特定的方式构建社会空间,那么,物的聚集的方式是依旧制还是据新规都是可以的。与此不同,与建构社会空间无关的作为使用物的石头的意义则在于能够满足日常的需要。当生活的需要使新的使用物或者用具可以更好地满足日常生活的新的需要的时候,原有的使用物和用具如石臼、石碾、水碓、猪食槽等等都可能退出生活领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的时代性需求的不断变化,是这些使用物乃至用这些材料制成的用具会不断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实的需要会发生变化,为满足新的需要而对物进行新的安排,正表现了创造性之于人们发展的重要性。
    四、作为消费符号的石头及其文化区隔
    旅游开发活动对箐口村的影响从一开始就与异地石头的进入有关。这些异地石头也从一开始就因扮演着引导消费的符号角色而起作用。那条通往村内的800多米的土路,之所以不像公路干线那样修成柏油路面,而被修成了成本更高的石头路面,就是为了向外凸显村寨空间的异质性。因为规划者们相信,柏油路是属于城市的,而石板路则是属于乡村的。进入箐口村岔路口旁用外来的石头铺就了巨大的观景平台。牛、田螺、青蛙、鱼和螃蟹等5个石雕分布在观景台的周围。
    观景台中央树立了1根巨大的深红色图腾柱,它由5块圆柱体石头拼接而成,上面刻有蝴蝶、大象、孔雀、白鹇鸟等图案。村脚处修建的广场则立了3棵小一些的图腾柱。观景平台旁还逐渐立起了各种石碑。最大的一块石碑立于2001年,高约3米,宽约2米。正面是“元阳梯田冠天下,红河风情醉国人”的题词,背面刻有赞美梯田的诗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河哈尼梯田”石碑是2014年立的,碑文除汉语文字外,还有哈尼文和彝文的。”民族团结示范村”之类的石碑也立在了村口。类似的题词碑和纪念碑在周边其他村寨和梯田边随处可见。这些石制品也在进行空间的建构,由异地石头建构的空间显然是从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角度考虑的。游客的视域及体验都由这些新建的空间规训。
    在现代旅游背景中,高大的图腾柱本身也已经成为了消费文化的符号,并且还是引导游客进行“异文化”消费的符号。显然,图腾柱并不是哈尼族的文化符号,而是北美印第安人的符号。从北美印第安人在他们的聚落中立起图腾柱,到在各种博物馆门前以及民俗旅游村门前立起图腾柱的历程,就是这一文化符号被规训的过程,并且,“图腾柱这一被驯化的文化符号又开始起着驯化新的地方文化的催化作用”。图腾柱自身所带有的“异质文化”特性,使得这一异质性的符号成为了引导消费的符号。哀牢山区是没有大象、孔雀之类的东西的,图腾柱上的这些图案显然是针对游客发声的。观景台上的牛、田螺、青蛙、鱼和螃蟹等5个石雕,只是在一些文化研究者的笔下具有神圣性,因为牛的角和螃蟹的鳌早就不知在什么时候被人掰折了,好像也没有人觉得这样的捣蛋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利。向外显示当地文化神圣性的图腾柱、石雕和村民的关系是模糊的,被调查的村民也几乎都没有注意过那些新立的石碑,更是很少关注那上面写了什么东西。
    在异地的各式各样的石头不断包围山寨的时候,那些大大小小的浑圆的石头也在不断进入村寨,被用做凸显“原生态”的各种装饰。在村寨内的路边和巷口的鹅卵石显然是为游客铺设的,因为在少有游客进入的巷子里面是难觅其踪迹的。进村不远处的一户人家的菜园被鹅卵石围起来,时间一久,石头上布满了青苔,游客路过此处很喜欢拍照留念。去往陈列馆的石板路两边不时出现排列整齐大小相近的圆形卵石,形成一个供游客流连的空间。为游客修建的”哈尼民俗陈列馆”东侧下方的小溪中布满了直径有七八十厘米的浑圆的石头,潺潺溪流从石头边流过。那些石头成了引导游客通往梯田欣赏美景的桥。
    鹅卵石在中国传统赏石文化以及古典园林设计中并不特别受青睐,受赏识的是所谓“瘦、皱、漏、透”或是“淸、丑、顽、拙”的石头。这样的石头是稀有的。在各地城市大量兴建现代公园的情况下,河流中并不稀有的鹅卵石成为了承担构造园林意味的最常用的材料。也正是由于这些式样的石头不断出现在城市公园里,逐渐成为市民眼中公园的一种标识而日渐被接受。在外来的游客眼中,这些熟悉的石头被置放于道路两旁,成为了引导欣赏异质文化空间的符号,起着规定外来者的游客游览路线的标识。游客虽身处异域,但面对所呈现的熟悉的景观,他们是容易在这些景观中确认自己的身份的。这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消费。以异地石头对异地来的游客进行旅游消费引导与更好地以符号来对旅游消费者进行控制的目的有关。这种以来自异地的石头引导游客的旅游活动也是一种美学清场行为,即是一种按照美学高低标准来决定给游客看什么的行为。如迪克斯所说:“受过教育的手和眼睛建构、接受、诠释一番景色,而忙碌的底层劳动者也在建构、接受、诠释另一番景色。经过社会与美学高低标准的过滤,透过表面意义和隐喻意义的‘视角’,决定了哪些人能看到哪些景色。”无疑,这样的美学清场行为在使当地的石头被遮蔽的时候,游客的主体性也在被放逐。游客成为了大脑中填满咀嚼过的文化食品而无法接受新的文化的被动者。
    以产品的陌生性勾起消费的欲望,以产品的熟悉性保证消费的进行,是消费社会中建构消费符号的一种策略。对于游客来说,进入陌生的环境但又依靠熟悉的标识,沿着鹅卵石砌出的景观道走完一圈,也就意味着妥帖地完成了对哈尼山寨的观光之旅。为了引导观光消费,这些异地的石头在向游客进行着一种诠释,使得他们在少数民族村寨找到熟悉的景观公园的感觉。“通过给自然风景添加文化图示和叙述,诠释把场所变成了某些特定含义——特别是有关环境保护的话语——被预先挑选出以展示给游客的地方。游客进入充满符号的风景区,并以可控制的方式与其互动。”对哈尼梯田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的理解,就在这样一种被控制的方式中展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