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王韶华]民俗文化,一卷生活智慧书(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光明日报》2012年06月1 王韶华 参加讨论

    节庆民俗:乐在其中
    在平淡、细琐、矛盾交错的日子里,创设快乐、祥和的节日,凸显了文化巨大的生命力量和生活意义。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诗经》记载,古代过年喝“春酒”,祝“改岁”,晋朝时开始放爆竹。“年”的最初含义指谷的生长周期,人们过年,就是希望拥有和享用幸福的生活。今天,举国上下的春节活动,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注入了新的意义,昭示着“除旧布新”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尚。
    清明节不仅是农事的节令,也是富于诗意的传统节日。人们扫墓,缅怀先人,认祖归宗,在祭祖行孝道的感怀中,弥漫人性的温度。这一天,人们也在郊外踏青而悟道,人心清明。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饱含着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从而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观。人们也重视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把月圆当做团圆的象征,把农历八月十五当做团圆的日子。千家万户头顶清辉,围坐一起,祭月,赏月,吃月饼,话旧叙新,沉浸在无限的天伦之乐之中。远在异乡的游子,“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明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纯朴智慧的中国人民如此诗意演绎生活中的“团圆节”,探讨宇宙,认知自我,寄情于“千里共婵娟”的遐思,走进“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
    从岁初到年末,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其中洋溢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人们道德、艺术和宗教观念等方面的心理状态,凝集了人们的情感和意志,蕴藉着中华传统的美德,有着历久弥新的文化生命的力量。
    生活民俗:崇尚美好
    民俗文化在生活中创造、通行和传习,其根本在于民间生活。一个民族,往往拥有崇尚美好的共同行为。
    这种心理与行为,在与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衣食住中皆有体现。
    先说衣。仡佬族把大自然的馈赠穿到了身上,他们的手工编织很有特点,很早就能用茅草编织“茅草被”,用麻织成“娘子布”,用桑树皮织“圈布”,用羊毛编织厚重斑斓的筒裙,用丝、麻、棉染织成“五色绸布”.壮族妇女用棉纱为经,五色丝线为纬,织成美丽的壮锦。苗族服饰也令人叫绝,款式多,花样奇,流行“裙多为美”的风俗,有的在婚礼或节日竟穿上三四十层裙子。
    民以食为天。怒族喜欢吃石片烤饼,将调成稀糊的麦面或者荞面倒在烤热的石板上烤制,香甜酥脆。仫佬族有一种民族风味食品,用紫萱草、红草、黄花、枫树叶等汁液,把糯米染成紫、红、黄、黑,加上原米的白色,制成色味俱全的五色糯米饭。
    在住方面,侗族别具一格。侗乡素有“杉海”之称,侗族有个习俗,每当儿女出生,就要种植杉木,18年后长成材,建造新房,作为婚嫁之用。侗族村寨依山傍水,杉木建成的木楼有二三层的,有四五层或几幢连在一起的,还有依据河边陡坡建造的独特的吊脚楼。最具盛名的“鼓楼”是侗族的标志,逢年过节人们聚集在楼前唱歌跳舞,所谓“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鼓楼高达13层,飞阁重檐,气势峭拔,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建筑的常规,堪称中外建筑中的杰作。
    钱穆在谈论中国文化发展问题时指出,中国文化乃由中国民族独创,故其文化演进,四五千年来常见为一脉相承,传统不辍。他引用《易经》“可大可久”的观点说明,中国文化开始就摆在一个大局面上,经历绵延了很长时期。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成为此体之一种根荄,渐渐生长而圆成”.可以肯定地说,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它关乎普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实,它有广大的生活应用意义和影响人生的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