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黄景春 郑艳]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萧放的博客 黄景春 郑艳 参加讨论

    民俗是民间记忆的载体,它扎根于社会生活,以心口相传的形式绵延至今,反映了普通民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精神与情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珍宝。由我国已故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担任主编、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任副主编的六卷本《中国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便是一部以史为线,对我国历代民俗生活详加描绘与阐释的大部头著作,因其结构恢宏,内容翔实,完全可称之为一部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
    一部开拓性的民俗通史
    钟敬文先生曾说:“一个民族应该有一部像样的民俗史。”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民俗史一直是民俗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点。迄今为止,关于中国民俗史的研究尚囿于资料的描述或是专项民俗的讨论,诸如婚俗史、丧俗史、服饰史、岁时节令习俗史等等,鲜见一部对中国民俗发展脉络进行总体把握的史著。张亮采编著《中国风俗史》(1910年)出现最早,可谓前驱,但篇幅过于简约;齐涛编撰《中国民俗史论》(1992年出版)对很多民俗事项也只是点到为止,不能详述;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2001年出版)有12册之多,篇幅甚巨,内容丰厚,但理论高度稍显不够,常给人见木不见林的感觉。而这部《中国民俗史》,正好弥补了以上著作之不足,可以说是一部较好地把理论概述与翔实资料结合起来的民俗通史,也正是钟老所期待的“一部像样的民俗史”。
    《中国民俗史》共分六卷,分别从先秦、汉魏、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民国六个时期描述我国以汉民族为主的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语言、信仰、工艺、娱乐等各方面的民俗。就以晁福林的《先秦卷》为例,对我国上古时期的农作、畜牧、养蚕、植麻、果树栽培、建筑、手工制作、编织与纺织、经商、度量衡制度、货币制度、城市生活、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物质生产、生活民俗,以及氏族与家族、人生礼俗、信仰民俗、民间工艺、歌舞艺术等人生和社会民俗进行了详细概述,有些地方还做了细致描述,分类得当,理据充分,显示了作者很高的理论水平。中国历史绵延千年,但在所见的历代史学著录中,多讲帝王将相,较少对老百姓生活的记录,民俗文献分散保留在诸子文赋、文人笔记、小说戏曲、绘画雕塑等当中,因此全面占有民俗史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事情。尤其是先秦民俗,距今时代久远,在资料蒐集和整理上难度也最大。但晁福林先生长期攻治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占有的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物资料都很充足,而且将两者相互印证,得心应手,并能充分吸收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因此该卷描述的民俗事项全面完备,结论公允,显示了很高的研究水平。
    以前民俗通史较粗糙,缺乏统一编撰思路,体系性、理论性较欠缺,《中国民俗史》显然是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憾,因此我们有理由称之为一部开拓性著作。
    两代民俗学家的心血结晶
    《中国民俗史》是钟老生前(2000年)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由萧放教授接手,在十几位作者几易寒暑、通力合作下完成的,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
    作为民俗学界的先驱和泰斗,钟老始终保有对民俗学学科的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他把《中国民俗史》的撰写比作“文化长城”,号召大家齐心协力,完成这一学术大业。“当时为了搭建研究班子,拟订协作体例,钟先生煞费苦心。钟先生觉得中国是一个文献大国,历史上有关民俗记述的文献不少,但没有一部完整的大部头的民俗史,是一件憾事。他主持这一课题就是要填补这一缺憾。”(萧放《中国民俗史•跋》)为了将课题项目做好,钟老亲自组织清华、北大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落实方案、撰写体例等规定和要求。不幸的是,2002年初,钟老宏愿未竟,因病辞世。钟老去世后,《中国民俗史》写作进程一度停滞,后来由萧放教授接手项目的具体工作。在刘魁立、王宁、童庆炳、董晓萍等学者的支持下,萧放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各地知名民俗学者,包括晁福林、韩养民、万建中、李少兵、郭必恒、郭兴文等,按照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确定的方法和框架继续研究、编撰,前后历时八年,最终完成了这部宏伟巨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