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黄景春 郑艳]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萧放的博客 黄景春 郑艳 参加讨论

    三类民俗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该书的总序“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中,钟老提到“治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首先要熟悉民俗学本身的知识”。钟老所提到的民俗学本身的知识大致包括一下三类:一是民俗现象,即对于民俗本身的熟知,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更好地从事学术研究;二是理论知识,即掌握学科的整体理论信息,了解研究的侧重点和忽略点;三是历史知识,即掌握用文字记录的民俗文献,由于正史所载的民俗资料相对较少,这便要充分利用地方志、笔记、杂谈、野史等资料。《中国民俗史》的作者们较好的将这三类民俗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生动、深刻的关于民俗史的描绘与讨论。以《明清卷》关于明清时代“冠礼”为例,作者先是通过分析宗法势力在宋朝后的扩张,揭示了冠礼在明清时期复兴的文化背景,然后以史为线,通过地方志以及礼书中的记载详细描绘了明代复兴中的冠礼形式及清代衰变中的冠礼情形,最后阐释了冠礼所体现的成人之道,从更深层次上发掘冠礼的文化意义。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资料丰富,理论分析精到,概述全面。
    除此之外,与民俗知识息息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诸如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也在书中一一呈现,体现了作者们的深厚功底以及民俗学有容乃大的学科特点。
    时下,作为民俗研究主流方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的同时,需要大量的资料文献研究作为基础,《中国民俗史》的出版既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丰富了民俗研究资料,也为研究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地位提供了参考和指南。“民俗史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的现在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先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把什么东西遗传到我们身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你脑子里的很多信息都来自民族文化历史的遗传。”(萧放《<中国民俗史>留下民间记忆》,见《人民日报》2008年6月27日第16版)所以,该书的出版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中国民俗史》作为一部作者众多、篇幅宏巨的史诗性著作也难免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推敲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各卷风格和水平上存在一些差距,也有学者提出不应该按时代、而应该按民俗事项进行分卷,等等。虽然还存在某些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它是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因此否认该书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民俗史》的出版无疑是中国民俗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通过此书,我们清晰地认识了数千年来普通百姓的生活模式及其转变历程,也更好地了解了他们生活中所蕴藏的情感与思想,可以说,《中国民俗史》不愧为一部承载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
    (原刊《西北民族研究》2008.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