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流动的“民间戏剧”:康保成先生访谈录(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学苑出版社网站 康保成 梅东伟 李 参加讨论

    康:从逻辑上说文学的概念大,戏剧的概念小,民间戏剧是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一讲到具体的作品,还要具体地分析。就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来说,民间文学的课程基本上不讲这条线:杂剧、南戏到明代的传奇、昆曲、京剧。但我们刚才说了南戏、皮黄是地地道道的民间戏剧,它不讲有没有道理呢?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猜想啊,编教材的这些人或搞民间文学研究的人认为,戏剧是另外一个系统。
    你可以想一想中国学术界的这种现象,是一种约定俗成呢,还是与我们的体制有关?你比如傩戏,它是地地道道的民间祭祀戏剧,戴面具演出的,但搞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人很少搞傩戏。谁去搞傩戏呢?不是高校中文系里做戏剧史研究的,而是地方文化部门的人。在北京是曲六乙先生,他是傩戏学会的会长,曲先生他们的傩戏研究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如果从学科划分来说,从学理来说,它们应该是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人们又不把它当成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当然有些民间文学学者意识到这些是其研究对象,但由于其学术兴趣的限制,在这些方面注意不多。比如高老师(高有鹏),意识到它(民间戏曲)是民间文学的研究对象,但他的兴趣似乎在民间文学史、神话、庙会等研究领域,有不少著作,也很有分量。可话又说回来了,张老师(张大新)搞吗?也不搞。张大新老师走的是传统的杂剧、传奇这套路子。在高校研究中国戏剧史和民间文学的人都不搞,所以这块给空出来了,空了以后,谁去做呢?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曲六乙先生他们。它属于民间文学,但同时又沾戏剧的边儿,是戏剧的部分,所以这块儿呢就被边缘化了。
    还有一个情况很值得注意,在国内被边缘化,不进入主流学术的研究领域未必在世界上进不去,恰恰相反,这类领域在世界上很热。这种现象很有意思。五月份,我们在北京开会,刘魁立先生还呼吁:我们现在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浓重的民间性、民间色彩,要把民间文化的知识建立起一个体系,一个民间文化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要进入大学的殿堂中,取得与经典文学平起平坐的地位。我觉得非常好。我们的学科划分,太早的我们就不说了,四九年以后,基本是照搬苏联模式,这个模式已经运行了五十多年,有点根深蒂固,大家都去认同它。这个模式下的一些边缘学科如民间文学,往往被划为现当代文学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我们那边(中山大学中文系)就是这样。最早的民俗学科设立在北师大钟老的门下,钟老在中文系,但学科设在法学——社会学下,授法学学位,是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肯定是大大滞后了。中文系毕业的博士授法学学位,很尴尬的。传统学科归属或学科划分,已经滞后于学术研究的实践和发展,应重新整理一下,把它科学化体系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一直没能理清,这样的情况估计还要持续很长时间。中国学科划分不科学的现象目前来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民俗学。
    李春久:康老师您看能不能这样说,正是因为学科划分的不合理,导致了某些理应成为研究对象的领域,没有被学者纳入自己的视野。
    康老师:对,正是这种情况使某些问题没有成为主流,边缘化了。但我们作为学生不要管这些,不要受学科划分的羁绊。只要我们认为是有价值的课题,就去做,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去做,终究会被人认识的。当然这个过程要长一点,目前你们在民俗学这个学科下,付出的努力要比在正统的文学学科下付出的努力多些。但只要做得好,盖不住,是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
    梅:谢谢康老师的鼓励!康老师,请问民间戏剧是不是近年来提出来的,并且提得比较多的一个术语?
    康:以前就有,具体最早是什么时候我记不清楚,大概五四以后就有人提过。比如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是把戏曲列入其中的。他说,凡是不登大雅之堂、为士大夫所鄙夷的文体都是“俗文学”,也就是民间文学。所以在郑振铎先生看来,戏曲就是民间戏曲。中大有一位民俗学老师叫谭达先,写过《民间文学与元杂剧》的书,后来到澳大利亚去了,他也是把戏剧看成是民间文学、民间戏剧的。
    刚才说过,“民间戏剧”应当是一种相对的、流动的说法。现在有一种民间小戏很值得注意,例如二小戏,三小戏,只有两个角色或三个角色,即一丑一旦调情或一丑一生一旦调情,像东北的二人转,河南、山东的二夹弦,南阳的宛梆,还有道情等等,都算小戏,都可以称民间戏剧。这个小戏的概念,一个是剧种小,二是观众基本上在乡下,受教育程度不高,这是典型的民间戏剧。至于豫剧、越剧、粤剧、评剧、黄梅戏,是否现在还可以叫民间戏剧我拿不准。
    梅:康老师,宋元时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高涨时期,元杂剧是其结出的优秀成果。元杂剧作家往往游走民间,混迹于市井,您认为他们的创作思维能否用“民间的艺术思维”去指称?关于民间的艺术思维,当代学者王光东先生这样说,准依民间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表达来自民间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与民间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生存欲望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在元杂剧中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您认为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