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宋德金]东北地域文化三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光明日报 2009-07-21 15:00 宋德金 参加讨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研究领域的拓宽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文化研究逐渐得到专业研究者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在这一大背景下,东北文化或称关东文化研究,发表不少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进展。这里,拟就当前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关于名称
    东北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分支。地域文化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和层次,如游牧文化、农业文化,是按生产方式分的;草原文化、海洋文化,是按生态环境分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是按行政区域或古国分的;岭南文化、关东文化,则是按某地理坐标分的。
    本文所谈的“关东文化”之“关东”一词,本有多种含义。据《汉语大词典》:1.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2.唐代亦指洛阳;3.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中,第3种释义出现较晚,现在通常所说的“关东”多指这种。其实,所谓的关东,除东三省之外,一般还应包括内蒙古东四盟,即呼伦贝尔市(旧称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通辽市(旧称哲里木盟)、赤峰市(旧称昭乌达盟)。内蒙古东四盟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等,都与东三省有密切关系。
    关于这个地域的文化,论者所给的称呼很多,如东北文化、关东文化、长白文化、辽海文化、龙江文化、边外文化、满洲文化等等。一个概念或名称,应该简单明了、准确周延。以上诸名称中,长白文化、辽海文化、龙江文化、边外文化等命名,就其内涵、外延而言,似乎都不能恰当涵盖东北文化,而“满洲文化”则尤为不妥。早在20世纪30年代,傅斯年在他与方壮猷、徐中舒、萧一山、蒋廷黻合著的《东北史纲》卷首引语中说:“日本及西洋人之图籍中,称东三省曰‘满洲’,此一错误至为浅显,而致此错误之用心则至深。满洲一词,本非地名,满洲源流考辩之已详。又非政治区域名,从来未有以满洲名政治区域者。”
    至于目前较流行的“东北文化”与“关东文化”,何者更为简单明了、准确周延?我认为应该是东北文化。“关东”一词,本是伴随明代建筑山海关而出现的,明清时期无疑是东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但不能忽视其来龙去脉。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关东文化,容易被人误认为它只是明清以来的文化,而忽视其久远的历史渊源。近来,随着电视剧《闯关东》的热播,“关东”一词的使用率大增,提起“关东文化”,容易使人将其丰富内涵限定在移民文化上。移民文化无疑是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不能局限于此。基于以上理由,称这个地域的文化为东北文化较关东文化更为适宜。
    
    契丹文字
    二、历史地位与作用
    在东北文化研究中,关于其历史地位与作用问题,学者已经有若干论述,取得不少共识。这里,仅以契丹、女真及辽金时期东北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为中心,谈几点看法。
    东北地区是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的发祥地和主要活动场所,以他们为统治民族建立的政权长达八九百年。显然,他们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辽金时期在观念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对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观念、制度方面
    契丹建国前后,已受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过还很有限。契丹统治者对被中原王朝十分看重的“正统”与“僭伪”之别的观念比较淡薄。到圣宗朝以后,正统观念逐渐受到契丹统治者的重视,及至兴、道两朝,出现了明显的淡化华夷之辨的趋势,道宗就说过,契丹文化“彬彬不异中华”。而且辽朝统治者已自命是前代统绪的合法继承者。在辽朝对高丽、西夏的交往中,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辽朝汉人的正统观念就更为强烈了。
    金朝初期,尚未形成以当时中国正统自居的观念。熙宗、海陵王时,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海陵王把京城从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迁至中都(今北京),就是他要“居天下之正”的正统观念的集中体现。
    辽金人反对以汉族为中心的“严华夷之辨”、“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政治观念,在后来的元、清得到进一步发挥。应该说,这一观念更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符合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历史实践。
    辽朝实行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制度,即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采取不同形式进行统辖治理,实行一国多制,成为辽朝统治的一大特色,并且对金、元、清产生过重大影响。
    “捺钵”是契丹最具民族和地方特点的制度与文化。捺钵就是行在、行营、营盘的意思。契丹皇帝“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四时捺钵并非限于游幸,正如傅乐焕氏所说:“此乃契丹民族生活之本色,有辽一代之大法,其君臣之日常活动在此,其国政之中心机构在此。凡辽代之北南面选官,蕃汉人分治,种种特制,考其本源,无不出于是。”也就是说,辽朝独特的北南面官制、“因俗而治”等制度都源于捺钵。这一制度,不仅对辽,而且对金、元、清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女真和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也是对金代及后世历史发展具有影响的制度。猛安谋克是女真的基本社会组织,又是军事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这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对金朝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猛安谋克制度对后来的元、明、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