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书评文萃 >

[张晓凌]评“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文化报 2009-07-28 09:3 张晓凌 参加讨论

    初获此套书——由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杨文会担纲主编的《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其“系列”二字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这必定是对河北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介绍和资料汇总,对于人们完备地了解研究对象无疑提供了极大方便。果然,“系列”的7本分册包括《河北地区古建筑文化及艺术风格研究》、《曲阳石雕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其历史文化研究》,几乎囊括了河北地区民间艺术的全部内容,又念念不忘“文化”,以致在丛书名称中也突出了“历史文化研究”一词,让我意识到此套丛书是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对对象加以研究,比起单纯的记述,应该更有阅读价值。
    民间艺术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艺术。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艺术是文化的外化,文化是艺术的内涵”。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是无法脱离文化意识而存在的。要了解艺术,当然要掌握其文化背景,尤其是这种文化产生的历史。艺术,与历史一样,也是一个“过程”。笔者认为,了解“历史”,即是了解这个“过程”。此套书从“历史”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来谈特定地区的民间艺术,具有理性和专业的研究视角。
    民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具有相对的传承性。其造型来源于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积淀。中国的民间艺术“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民间艺术淳朴稚拙,追求原始艺术的神秘感和真挚的野性,好似人间童年的情趣般可爱。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认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只拥有许许多多世代相传的神秘性质的‘集体表象’。它们之间不受逻辑思维的任何规律的支配,靠‘存在物与客体之间的神秘的互渗’来彼此联系。”中国民间艺术的创作思维方法,是劳动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和运用了原始思维的认识方法。
    民间艺术有其特有的地域风格。毫无疑问,特定地域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及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结构,由此产生特定的民俗文化与艺术品。自然,特定的文化现象,根基在于民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对于此南北两方刚柔不同气质的形成,《汉书·地理志》有所解释:“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近代人刘师培则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林语堂也曾描写“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古今学者分别从自然地理的不同所致经历不同阐释南北方风格差异。
    河北以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地处华北、外绕渤海、内环京津。距今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就是在这里由征战到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河北成为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燕赵大地既是原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中原文化与塞北和松辽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形成了独特的燕赵文化。这种文化,与江南文化相比,更多地具有一种家国大义与慷慨悲歌的气度,而与南人的儿女情长、缠绵悱恻有别。
    以建筑来说,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梦想,记载着人类追寻幸福生活的永恒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建筑史就鲜明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河北地区古建筑文化及艺术风格研究》一书,从历史文化角度全面介绍燕赵古代建筑文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那一座座王陵遗址,夏商周三代古城,再现了战旗猎猎、金戈铁马的悲怆年代。气势恢弘的皇家宫殿不失秀美。漫步在皇家园林之中,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的。有“紫塞明珠”之称的避暑山庄,兼具南秀北雄之美。庄严佛国的宗教建筑——寺庙,是宗教及建筑文化融合的“神”之所归。宗教、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渗入,使河北古建筑展现了百川归海的大融合,异彩纷呈的多元艺术特色。 
    在燕赵两国接壤之处,是河北曲阳县。曲阳石雕开创了中国北方白石雕刻之先河。自汉代起,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的佛教造像在曲阳雕刻之子手上不断问世。《曲阳石雕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从历史文化的大视界着眼,带您走进汉白玉的圣洁世界,体会北方文化的情感力量在石刻造型精神中体现出来的那深沉的稳定。“茂陵石刻”兼具楚人的浪漫和秦代的理性精神,是在纯粹的形式愉悦中又注入了北方文化深沉的情感力量。
    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陶瓷文明肇始于陶。陶与人的对话和磨合,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最早体现和见证。陶瓷艺术,是科技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体。器物的造型,反映了功能尺度的“善”与审美尺度的“美”的和谐统一。《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从陶瓷审美文化的视角,对磁州窑陶瓷造型艺术及系列装饰工艺进行研究,向读者展示了泽被半个中国的磁州窑审美文化,以及自宋以来在北方勃然兴起的一个巨大陶瓷体系的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