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刘魁立 等]中国元素在哪里?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社会科学报》2004年9月 户晓辉 巴莫曲布嫫 参加讨论

    【题记】最近一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扩大一点说,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成为举国上下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这股热情的高涨,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公布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样一项活动可以解释得了的,更有它的时空背景与历史必然性。它与上世纪80 年代以来的文化热潮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看成是这股热潮的扩展、深入和继续。但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呈式微之势,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中国的元素。民间传统文化的缺席将使中国文化的存在失去深广根基,其危机性自不待言。不久前,一批在京的民俗学者,刘魁立、汤学智、户晓辉、陈连山、尹虎彬、巴莫曲布嫫、金泽、刘宗迪、萧放、施爱东等就此展开了富有意义的讨论。
    

     户晓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问题:保护什么?
    近年来,国外有学者主张把“传统”或“遗产”看作一个过程,放弃那种物化的认识倾向。例如,芬兰科学院的佩尔蒂·安蒂宁根据“传统”(tradition) 的字典定义认为,传统的知识或民俗往往被看作代际之间的知识传递和财产的转移。这是一个单线向下的运动,过去和现在被放在一种垂直关系中,过去(传播源,传统的给出者)在上面,现在(传播的对象,传统的接受者)在下面。但最近几年,民俗学研究者开始强调传统中的创造性以及对传统的创造。传统不再被看成变化的反面,而是被看作对旧东西的创造性适应。传统被提升(lifted up) 而不是被传下(handed down) 。
    我认为,这种动态的“传统”或“遗产”观仍然不足以含括我们对这些概念的思考。无论我们怎样界定“,传统”或“遗产”的概念都是在现代性文化的逼迫和映照下形成的,是处于“四面楚歌”包围中的我们“看见”或“构想”出来的东西。所以,我倾向于认为“,传统”或“遗产”不是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去保护和发现的现成的物品(有形的建筑、民间艺术等)或精神(无形的风俗、制度等),而是被现代学者赋予了现代性价值的一种特定的观念存在(尽管它们可能有所谓的物质载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被某个“无知的”农民用作猪食槽的“文物”,可能被某个“专家”视为价值连城的“遗产”。也就是说,农民眼中的糟糠之物有可能正是我们眼中的“传统”或“遗产”之所在。所以,只有从这个层面上,我们才不会把“传统”或“遗产”仅仅定位在“民间”或“民众”之中,而是把它们看作我们自身价值和身份建构的一部分,它们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上,那些所谓民居、民歌、神话、歌舞和仪式等都是为(作为现代人或现代学者的)“我”的存在,都是被“我”看见并且被我赋予了价值和重要性的存在。
    所以,保护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在具体的层面上制定保护的操作细则,才能避免“保护是死亡的先兆、记录是遗忘的借口”之类的怪圈。
    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概念:无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直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年10 月颁布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Intan- gible Cultural Heritage,应为“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但在其中文版的相关表述又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有关媒体的报道也一直沿用。这里,除了翻译环节值得商榷外,的确也有定义中的学理性问题需要厘清。
    一般认为,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可以理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物质遗产(比如我国就有长城、十三陵、故宫、丽江古城、都江堰等29 处世界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而言。然而,从概念上对术语加以“定义”,是“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第一步”。
    从知识认识论意义上讲,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多少是受到了日本“无形文化财”这一概念的影响。国际上曾使用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 来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发现在概念上并不周延(比如古琴艺术是通过物质的有形形式得以呈现的,这也是为什么以“古琴艺术”而非“古琴”列入遗产名录的原因),才使用日本用来指称“无形文化财”的对译术语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一词作为“文化遗产”的限定语,其本义是“不可触摸的”、“难以明了的”,引申为“无形的”。虽然“,无形文化遗产”可以理解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教科文组织的官方网站和后来的相关文件中,从术语使用上基本摒弃了nonphysical cultural her- 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严格表述为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无形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必须从概念上予以重视的一个基本术语问题,对以后的鉴别与保护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有关媒体在“南京云锦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道中称“云锦”、“剪纸”等都“名列候选名单”,这显然是一种误导。按“无形文化遗产”的定义,应该是云锦或剪纸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及其间反映的文化观念、历史传承、价值认同、口传身授的民间知识等无形文化的整体呈现,而不仅仅是“云锦”、“剪纸”的有形的物质形式,因而更贴切的表述应该是“云锦工艺”或“剪纸艺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