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论述荆扬越人和布朗、纳西族的关系,可见他们都有生活住居上和婚姻交往方式的共性,拿他们的婚姻和住居方式的共性去考察本文所讨论的那些民歌,可知民歌中那种晚到晨去的恋爱方式和布朗族和纳西族的青年男女交往方式相似,应是越族母系社会阿注婚男女交往方式的残迹;此外民歌中的“凉台”和“楼”,可以说是越人楼居的影象,中国自古有构木为巢之说,《北史》、《魏书》均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的记载。又从考古发掘,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度,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畈等新石器遗址,都有桩上建筑遗迹的发现。属于青铜时代的云南晋宁石寨山滇人墓葬遗址的青铜器上饰有若干“干栏”式建筑模型,反映了当代或以前当地流行这种形制的建筑,可推知“凉台”或“楼”的形制,也应近于“干栏”。“干栏”在秦汉以后史籍中,也写作“高栏”、“阁栏”、“麻栏”,它具有一定的地区性特点,非百越系民族所专有,但上述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说明越人及其先民生在远古即使用这种住房。“凉台”和“楼”和荆、扬先民越人的干栏应有渊流关系的。 据王运熙先生的研究,吴声西曲产生于民间,又经过贵族阶级的加工;《子夜歌》的创始者大约是晋代的一名无名女子,这女子是多情的,她在夜间等候她的欢子降临,不幸她的欢子竟是一位负情郎。她失望了,她唱着哀苦而充满渴望的歌子夜来;子夜变曲,指《子夜四时歌》……子夜变歌诸曲调,变曲是指从旧有曲调中变化出来的新声;《欢闻变歌》是《欢闻歌》的变曲;《华山畿》是《懊侬歌》的变曲;《读曲歌》,最初是挽歌,后来发展为普通情歌。(36)王先生的意见为上引民歌的民俗性作了更有力的见证。尤其“在夜间等候她的欢子降临”一语,千真万确道破了这些民歌的“阿注婚”式爱情遗传,可为我的见解作一旁证。 七、结语 这篇论文,目的在论证六朝民歌中,有“阿注婚”的残迹。 在论文中,我先说明论证的动机;接着分析《乌夜啼·其四》那首民歌,揭开它的深层意涵,说明它可能是“阿注婚”社会风俗背景下的产物;其次,我自原始母系社会的男女交往关系,追踪下来,证明一直到了东汉以后。还可以看到它的遗迹;再次,以现代西南少数民族的阿注婚印证,说明母氏社会的男女交往方式至今仍流传在边疆少数民族之中;最后拿六朝其他相关的民歌和阿注婚相印证,以见《乌夜啼·其四》那类的诗歌不仅只有一篇,德不孤且有邻。然后论证夏民族与越人以及荆、扬二州的越族,和布朗、纳西二族的族缘和文化关系,再以王运熙先生的意见作补充。 经过这番论证,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本文所论那些民歌,有可能是在流行着“阿注婚”的社会风俗地区居住的,尚保留着原始百越族的风俗习惯的越人后裔的作品,是“匹夫庶妇,讴吟土风”,然后经过“诗官采言,乐盲被律”的。据李调之《南越笔记》说“粤(越)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又云:“东西两粤(越)旨尚歌。”(37)“好歌”的越人后裔吟唱这些民歌,是够资格的了。更何况王仲犖、唐长孺、万绳楠等先生也有详细考证,说明扬州、荆州在吴晋南北朝时,尚分布有各少数民族的人(38)。更可加强我的见解的可信性。 论证到此如果尚有人以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那些民歌产地的居民在六朝时代仍过着原始阿注婚生活,稍嫌意犹未足。那么,我可以退一步说,原始越族人的“阿注婚”式爱情意识,潜藏在六朝时住在荆、扬地方的越族后裔心里,当他们进行爱情追逐时,无意识地表现出来,而且以诗歌的形式把它流传下来,经过文人的采集、记录、修饰,完成了至今还为人所乐诵的作品。 正如有人由《仪礼·士婚礼》疏引郑目录:“土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日入三商为昏”,断定古人选择初昏时刻进行亲迎,是袭用了氏族制下“走访婚”(即阿注婚)等习俗一样,我们根据前面的论证,应也可断定那些民歌所表现:男人夜中到女子家走访,至明晨离去,这种男女交往形式,以及相关的行为表现,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阿注婚”有关,是有那种习俗的遗传和影响下产生的,应可备一说吧。如然,我称它是“原始阿注婚的残迹”,该是相当贴切的吧。 注释: ①此诗见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页1347,台北,木铎出版社。 ②参考《本草纲目》卷499(明)李时珍著,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出版,1981。页1471。 ③以上见:《古史研究》,衡聚贤著,上海文艺出版社、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五十,1990,12页168-169。 ④《诗含神雾》:“燧人之氏,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御览》78引;《春秋命元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童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为神友。”《路史后记》三,注引;《帝王世纪》:“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绎史》五;《宋书·符瑞志》:“庆都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宋书·符瑞志》:“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诗·大雅·生民》:“阙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以上文献见《古史研究》,页167-168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