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茅盾与闻一多分别是我国神话学发展史上两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两人都对我国神 话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比较学的角度从学术研究的起因、旨趣、对象及理 论与方法四个方面分析了茅盾、闻一多两位学者在神话学研究上的不同,并指出这两种 不同的学术风格对我们今天民俗学研究所具有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茅盾;闻一多;神话研究;比较;启示 中图分类号:I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4)04-0035-004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闻一多则以“文学史家”和诗人著称,两人都在中国神话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茅盾是我国近代神话学研究领域里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之一,闻一多则是我国第一个用综合研究的方法研究民俗学(主要是神话传说)的学者,两人都先后受到了西方文化人类学派不同程度的影响,经历了“描红格子”的阶段,但二人在吸收西方科学理论的同时,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神话观,提出了许多深邃独到的见解,并奠定了各自在中国神话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性地位。当然,如果我们细加比较,不难发现他们无论是在研究的起因、旨趣,还是研究对象、理论与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透过这种差异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两位学者不同的学术品格。 一、起因不同 茅盾和闻一多都是在各自的文学创作或文学研究中与神话学不期而遇,起因皆为文学,然而此文学的起点却与彼又不同。 茅盾研究神话,是因为要研究欧洲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古希腊神话,继而扩展到欧洲神话和欧洲神话理论,然后才转向中国神话研究的,因此茅盾的神话研究起点是欧洲文学;闻一多则是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由唐诗转而到《诗经》、《楚辞》、汉乐府等,然后才转入中国神话的研究,1935年10月发表的《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是其切入神话学的标志,因此起点是中国文学。这不同的起点,使得他们在神话研究中有着许多的不同点。 二、旨趣不同 茅盾基本上是从神话学的旨趣出发,对包括中国神话在内的世界神话作一次梳理;分析世界各地神话的结构、繁简、保存状况,及所存在之差异的各种原因,尤其是与文明程度的联系。他用“ABC”来作为原初研究的标题,是恰如其分的,茅盾的神话研究,可以说是给世界神话大致内容勾勒了一个基本轮廓。同时,他也希望借鉴欧洲的神话学,创造一个中国的神话系统。闻一多的研究则希望从神话入手,探究“这民族,这文化”的源头,并且将学术研究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通过神话尤其是“龙”图腾的研究,寻找中华民族“集体的力”。因此闻一多的研究,是从具像的个案入手,推向文化的普遍整体。二人在学术研究的目标上不太一致。 茅盾因重点在梳理中国和世界神话的大体结构和神的谱系,因此他的兴趣基本上局限在学术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因茅盾接触神话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穷本溯源,对十九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作一个系统的研究,所以这一时期茅盾虽已开始转入神话学研究,但他对神话的本质、功能与意义都偏重于文学的、艺术的或美学的解释。比如,他将神话分为两类:解释的神话(ExplanatoryMyths)和唯美的神话(AestheticMyths)。“解释的神 话出于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之惊异”,“都是原始人为要解说自然界的神秘和万物的来历而作的”;“唯美的神话则起源于人人皆有的求娱乐的心理”,靠他们的美“将我们带开尘嚣倥偬的世界”,在神话展示的幻境里人们享受到了身心的愉悦。茅盾又将唯美的神话进一步细分为历史的(Historical)和传奇的(Romantic)两大类,“历史的神话近乎戏曲中的悲剧,传奇的神话便近乎喜剧。”(注: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 出版社,1981.)最终,他得出结论:“就文学立足点而言,神话实在即是原始人民的文学。”(注:玄珠.楚辞与中国神话[J]文学周报,1928,(6).)公允地说,茅盾的神话研究虽然具有浓厚的学术情怀,但并没有突破纯文学的角度,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民俗学的研究范式。这种局限性同样出现在同时期其他神话学的研究者身上,与学者们个人的文学偏好不无关系。 闻一多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时,有意涉及神话传说,并把它们放到社会文化的整体结构中去研究,力求探讨他们的文化意义,从而为现实斗争服务。其代表作《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姜履大人迹考》、《伏羲考》、《端午考》、《神话与诗》、杂文《龙凤》等始终横贯着一个“造人故事”的主题(洪水、葫芦文化、生殖崇拜),寻求对“人种 来源”的文化解答。闻一多“无论对神话图腾意义的解释还是对其生殖崇拜性质的说明,他都注意把它们与特定的物质、文化条件联系起来,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目的联系起来,因而能够穿透年代久远和后代人附会所造成的幕障,洞悉神话传说的内在蕴涵。”(注: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显然,闻一多对神话研究比茅盾更深入一步,更有利于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和建立我们民族的神话传说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