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赵心宪]土家族民歌资源的生态保护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赵心宪 参加讨论

    而且,歌谣语言成分的功能,与歌词的艺术表现要求相类:即区别于日常生活语言的“说”的语调、节奏,而具有可歌的音乐表现要求。《中国诗歌发生史》第118页的一例田野考察报告资料可以证明:(1)凡是保存原始文化较好的少数民族的话语方式中,歌唱占的比例比汉族大得多。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歌手,孩子也不例外。例如侗族,客人来了有迎客歌,敬酒有酒歌,送别客人有送别歌,婴儿周岁有贺生歌,结婚有贺喜酒歌等等。(2)凡是保存原始文化较好的少数民族话语方式中,在诗歌语言与日常的散文语言之间自由转换。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调查中虽然经常可以看到这种事实:村民情之所至,他们就唱起来了,情之所至,他们就舞起来了,但歌谣语言与日常生活的语言区别仍然是明显的——正式的场合、情感浓烈的场合与集体场合用歌谣语言,日常生活语言类似散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则是说而不是唱出来的。民俗歌谣与民俗诗歌,就其中的语言成分的区别,即可说明两概念的内涵是不可通约的。
    2、可“歌”的音乐性是民俗歌谣概念内涵的第一要义
    属于原始的“诗”的民俗歌谣,生成于中国诗歌历史上的音重于义时期⑩:从诗的最原始时期进化而来的原始民歌称之为歌谣,体现其歌的原始社会的文化创造形式;而原始生态的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的民俗事象共生在一起,用“民俗”二字强调其生态环境的原始文化特征。中国历史上“诗”的音都先于义,音乐的成分是前原始的,语言的成分是后加的。民俗歌谣的“诗”开始有调而无词,后来附词于调;附调的词本来没有意义,到后来才逐渐有意义。词的功用原来仅在应和节奏,以后文化渐进,诗歌作者逐渐见于音乐的节奏和人事物态的关联,于是以事物情态比附音乐,使歌词有节奏音调,还有意义。融合音乐和语言的表现功能,是民俗歌谣的“诗”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民俗歌谣因此具有如下特殊之处:词皆可歌,在歌唱时语言弃去其固有的节奏和音调,而迁就音乐的节奏和音调,如是调为主,词为辅,即音重于义。词直接取自鲜活的民俗生活,现成而通俗,也因此往往很鄙俚。
    民俗歌谣向文人诗歌转变,也就是形式粗放的民俗歌谣演化为形式精致的艺术诗时期,诗歌作者由民众转变为文人。历史提供的事实是,文人做诗最初好以民俗歌谣为蓝本,并且习惯沿用流行的谱调,整理流行的歌词,虽然力求辞藻的完美,却不是一开始就立足于原创。这种改造的结果是,供歌唱的民俗歌谣,因为文人兴趣重心由歌调转向歌词,歌词逐渐变为艺术创新关注的中心,歌调被冷落,民俗歌谣转向民俗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向:词的文学性取代音乐性的位置,音义主从关系质变为义音主从关系。文人兴趣虽然更关注词的文学性,却与文化生态的民俗环境直接干系,在彻底形成文人诗体式之前,学理上以民俗诗歌的过渡形态存在。(11)
    古汉语中,“歌词”、“歌诗”与“歌谣”的第一个义项分别为:歌曲的文辞;演唱诗歌;以曲合乐伴奏者(歌)和随口唱者(谣)。(12)总之,音乐曲调的作用是根本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从上述音义关系转化过程的阶段特征看来,音义开始存在对立统一关系、民俗文化生态语境中的民俗歌谣,学理上可以断定为原始的“诗”的初级形态。诗歌进化历史的义重于音阶段,用民俗诗歌取代民俗歌谣概念,似在强调歌调的冷落突显出歌词的重要,民俗歌谣被文人借用有了艺术表现的新内涵,音义关系转化促成义的相对独立而生成民俗诗歌。现代通用的诗歌概念,突出的是诗的文学本质而非歌的音乐属性。朱光潜先生说过,以一般民俗歌谣与祭祀宴享诗比较,完全可以推断《诗经》收录的作品产生时期,还是音重于义的原始“诗”的发展时期。《诗经》原初作品的最大功用在于伴歌音乐,离开乐调的词,在起始时似无独立存在的可能。孔子时代的《诗经》,处在凋亡之后的阶段,已经由原初的音重于义时期,过渡到音义分化时期了。文化原生态民俗歌谣的“诗经”,是经由夫子的整理而质变为民俗诗歌的《诗经》的。由是观之,民俗歌谣概念内涵的理解,首先应该把握的是其可“歌”音乐性功能的界定。
    3、现代汉语创造的“民歌”一词,其内涵成为民俗歌谣与民俗诗歌概念内涵的组合,作为现代汉语通用的日常生活话语,使用它为核心的学术范畴必须重新界定阐释。
    2004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民歌”一词的解释,包括口头文学的文学(诗歌)和音乐(歌曲)两个内容,而不仅仅是文学(诗歌)。(13)现代汉语的民歌概念不加学术界定就直接运用于学术活动,可能出现的失误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民间”指示的使用范围含混不清。民俗歌谣与民俗诗歌的“民间”,是特定地域传承、发展的民俗文化生态区间;而现代汉语“民间”的第一义项是与庙堂对立的“非官方”的意思,民俗文化生态的重要内涵已经不是这个词的现代义项了。其次,将上述民俗歌谣的音乐成分与民俗诗歌的文学成分剥离出来,重新组合成民间口头文学的基本艺术特征,因为缺失诗歌艺术文化的发生学依据,与文化历史发展的事实不符而容易在运用中产生歧义。日常话语中的“民歌”既是民间文学的民俗诗歌,又是民间音乐的民俗歌谣,应该说这种内涵认同的约定俗成自有它的道理,但因不符合民歌的发生学规律,直接以之为理论依据指导采风,可能要出大问题。民俗文化场诞生的民歌,其文学性与它的音乐性是共生在一体的,脱离民俗音乐载体的民歌可以诗歌的歌词形式存在,但是它的文学性已经不是民歌的文学性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