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哈氏风筝——风筝世家哈亦琦口述史》 讲述人:哈亦琦(风筝艺术家、北京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回族,北京人) 哈氏风筝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至今是第四代,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光绪年间哈家在北京琉璃厂搞起了风筝的制售生意,百余年来,盛名远播,成为中国风筝工艺的一个主要流派。哈氏风筝的制作用料讲究,把所有类别的风筝骨架制定了标准规格尺寸和造型比例。骨架结构疏密适中,坚牢、精巧,骨架轻,强度大,从而提高了起飞性能。它的绘画、造型古朴,装饰面与外在形态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写实与装饰结合。色彩基本上使用对称法。色泽浓重、明快、浑朴。使用渐变平涂和烘染晖色,达到了颜色的块、面对比;冷、暖对比,稳重与喜庆跳跃及远视觉的色彩设色目的。由于长时间逐年几代人的积累、探索、创造,使哈氏风筝形成了民间与宫廷相结合的一种自家特色流派。1915年、1983年、1998年哈氏风筝分别在美国旧金山市、荷兰海牙市获大奖。自此享誉渐隆。孙殿起在《琉璃厂小志》中记载:“哈氏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按: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 哈氏风筝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展出,深受好评。 哈亦琦10岁随父哈魁明学习家传风筝技艺,兼习油画、中国画,是“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现在的主要精力是挖掘整理哈氏风筝艺术的文化底蕴。目前正在着手哈氏风筝画谱,大约250幅,他计划用3年时间画完。哈氏风筝是中国风筝艺术的典型代表,风筝图谱的整理和对哈氏风筝的口述历史的记录,将是中国风筝艺术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注:哈亦琦 北京市工艺大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9.《活在尪仔的世界里——布袋木偶大师徐竹初口述史》 讲述人:徐竹初等(木偶艺术家,汉族,福建漳州人) 木偶是我国古老的戏曲表演道具,是流传两千多年的民间艺术形式。 徐竹初,中国著名的木偶世家传人,远祖是河南人,世世代代从事木偶、泥偶玩具和佛雕像行业。徐氏木偶雕刻世家继承了我国木偶雕刻艺术优秀传统,尤其是汉唐以来北方汉剧艺术模式风格,历经数百年,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北派木偶”。他创作的木偶类别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技木偶等。徐竹初创造性地将京剧风格引入木偶艺术中,创作了六百多种木偶造型,有的嘴巴能动,有的下巴会动,有的眼珠能转,皆栩栩如生。他创作的戏曲人物“拟容取心”,写照传神,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既有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海内外争相收藏的艺术精品。徐竹初作品独特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性格化造型、精细的雕刻艺术都堪称是民间艺术的优秀之作。听徐竹初讲述家史和他与木偶的缘分,讲他的木偶艺术馆和他倾心创造的那些会说话的偶人,会让人如痴如醉,而他自己就活在这旺仔的世界里了。 (注:徐竹初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10.《文心雕漆——雕漆大师文乾刚口述史》 讲述人:文乾刚(雕漆艺术家,汉族,北京人) 雕漆,始于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是中国传统的大漆加工过程、雕刻技艺、工具材料及其制品的总称。雕漆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价值,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雕漆承载了皇家的政治诉求,包含了从艺者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度阐释。不同的参与者对其不同层面和向度上进行着锤炼和淳化,使雕漆成为漆器制作技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艺术形式,并以其精致华丽的面貌呈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雕漆制作上能与中国比肩。 本书的讲述人文乾刚的经历是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一个缩影,与父子相袭的家族传承或传统的师徒传承的方式不同,他是先进入艺术的大门,再进入雕漆技艺的大门。1962年他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毕业进入北京雕漆厂。北京雕漆厂初期几十个“老艺人”,对雕漆技艺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在那时他们对技艺的秘密并不保守,尽力传授给年轻人,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独有的珍贵机遇。他也经历了北京雕漆厂的流水线生产,在大量的设计制作中他对于雕漆的思考和探索得到更多的实践。经过近五十年时间的身心投入和艰苦锤炼,文乾刚成为一个成熟的雕漆技艺传承人,他与传统的雕漆匠师同样具备深厚的文化能量。文乾刚的经历呈现给我们的是文化传承的多样性。 (注:文乾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