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节日期间,民间有追荐祖先、礼佛敬道、放河灯、烧纸钱等活动,所以又称幽灵节、鬼节。 我国道教尊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根据道家的阴阳五行说,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个月圆之夜定为上元、中元、下元,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形成了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节。七月十五是地官降世察看人间善恶并行“赦罪”的日子。据唐欧阳询《艺文类聚》记载,其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日夜讲诵道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所以,人们在中元节以时鲜果品、财帛幡幢等物品供神,祈求诸神超度坠入地狱的祖先,并赦免自身的过失。唐玄宗曾于开元二十二年颁布一道敕令:凡遇正月、七月、十月三元,官民一律禁屠素食。此后,中元节成为皇家支持而通行全国的节庆之一。唐卢拱《中元观法事》诗“四孟逢秋予,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宫。”描述的正是当时人们在中元节举行道教法事的盛况。 礼神祭祀是上古先民们最重要的活动。当时人们依据天时物候进行春祭秋祭,逐渐形成了春祈秋报的信仰与习俗。七月十五,正是农作物成熟、丰收之际,人们将各种成熟的果食谷物等供献在神祖灵前,报答神鬼与祖先的荫庇。此时的祭祀仪式在古代称为“秋尝”、“荐新”。在讲求孝道,“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礼法社会里,“秋尝”、“荐新”的意思就是要先人们一同来分享收获的果实。 我国是一个儒、道、释融合、并行的国家。佛教传入后,“目连救母”的传说又为中元节注入了新的元素。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祖弟子摩诃目犍连之母死后,堕入饿鬼道中,摩诃目犍连请佛祖救拔母亲,佛祖教于七月十五日置百味果品供养十方僧众,以解救目连之母脱离饿鬼道。于是,信奉佛教的人们便在中元节举行盛大的法会,并用盂、盆之类的器皿盛放时令瓜果供养僧众,称为“盂兰盆”供,僧人为之念诵经文,超度他们的先人,中元节因而又叫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还有放河灯的习俗。旧时,这一天从傍晚起,汾河里便开始飘荡着家家户户精心制作的各种河灯。在这属神的时分,点点温暖的人间的灯火,载着家人的祈祷与期盼,沿着河流缓缓地流向夜的深处,流向先人们居住的幽冥的灵界。 如今,放河灯的场面在太原虽已不复存在,但是,人们祭奠先人的情怀依旧。七月十五日前,家家都要带着各种新鲜瓜果、时兴的糕点和麻谷、纸钱等到祖坟上祭奠先人,并报告一年丰收有望,生活衣食无忧。出嫁的姑娘则每年在节前回娘家的祖坟举行祭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