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价值: 有家史才有国史 家谱,又称谱牒、族谱、宗谱、家乘、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从商代到今天,家谱编修绵亘数千年。它以广泛而又微观的历史纪录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史上,堪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谱牒”一词,最早见于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谱牒之学,发端于商周,盛极于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寻常百姓之家已开始编修宗谱,到明清时,修谱以追缅先祖几乎成了全民性的文化活动。 王鹤鸣介绍说,家谱虽是一家之史,但有家史才有国史。诚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论道:“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姓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在学术研究的诸多领域内,家谱中保存的大量的人物、经济、移民、文化、民俗、教育、人口等资料,对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民俗学、人口学、遗传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无疑有着其他文献诸如史书、志书等无法替代的作用。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文化中的血亲传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强烈的思乡愿望促使他们不辞艰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祭奠先祖。通过家谱探寻血缘与文化永恒的关系,才能使人们共同领悟到更宽广、更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民族,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以至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都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王鹤鸣说,当时我们提出编撰《中国家谱总目》的设想,除了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外,越来越多的读者来到上图要求借阅家谱寻根也是其动因。 2 馆藏: 有“半壁江山”之美称 上海图书馆现藏有中国家谱近2万种20万册,共计365个姓氏,是世界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王鹤鸣说,究其原因,这与老馆长顾廷龙先生有关。顾老早年受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影响,非常注重家谱的收集工作。 上世纪30年代,顾老与张元济携手创办“合众图书馆”,就开始了对家谱的收藏和研究。后合众图书馆并入上图,500余种家谱就随之带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当时正逢土改,宗祠被毁,家谱被视为封建糟粕,大量被烧。而顾老作为中国图书馆学和古文献目录学的一代宗师独具慧眼,冒着风险毅然组织队伍赴江、浙、沪、皖、赣等地,从造纸厂的化浆池前,从废旧物资商店中抢救出5800多种、47000多册家谱。上图家谱馆藏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捐赠。至于近年来修谱活动在各地再度兴起,新谱捐赠又成为了新品种。 据统计,上图目前收藏的家谱覆盖地域遍及全国27个省市,版本时间跨度近千年,从最早的被称之为玉牒、记载皇族世系脉络的宋朝内府写本《仙源类谱》,到体裁多样、装帧精美的现代家谱,几乎无不包容。其中现存的200余种名人家谱中,不仅有名宦政要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文人雅士文徵明、董其昌、鲁迅;科技精英徐寿、贝聿铭;还有商界巨子盛宣怀、叶澄衷、张謇、包玉刚等,更是馆藏中的瑰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