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李丽芳]民族文化原传介质与艺术传播(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李丽芳 参加讨论

    在云南的民间艺术介质中,甲马是一种非常大众化的民间艺术。甲马是一种民间木刻板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类板画中有一个重要的画面:一匹壮马,身裹护身铠甲,鞍上插有一支令字旗,昂首奔跑,画的上方刻有“甲马”二字而得名。甲马表现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民间性,有上刀山甲马、喜事甲马、盖房甲马、招财甲马、送岁甲马、祭灶神甲马、祭祖先甲马、求六畜兴旺甲马、防病驱病甲马、求寿甲马、求子甲马、谢山神甲马、车船平安甲马、神马甲马等。甲马同信仰风俗密切相关,但其核心反映出人们对于鬼怪神灵和天灾人祸的恐惧心理,所以,内涵了较为浓厚的宗教意识和迷信成分。作为文化传播的介质,由甲马我们又可以解析出各地区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信息。
    二、纸及剪纸的艺术传播
    在中原流行的剪纸艺术在云南的一些民族中也同样流行,只是表现出的内容因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这里先要解决一个问题——纸。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文化不仅同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是重要的传播介质。到了今天,传统的手工纸因产量小、成本高,变成了稀罕之物,除东方国家少量用于特有的书画外,西方国家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了。而在云南省,至今还保留着30个以上的手工造纸点,也成为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早在东汉时期造纸术就在中国大地上传播。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造纸技术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白棉纸,是史书记载与出土文物中云南最早的手工纸,它产生在唐朝末年的鹤庆;五代时期,已有镇康傣族生产构皮纸的记载;明代已有用嫩竹生产竹纸的技术;而丽江纳西族的东巴图画文字则是写在一种叫“白地纸”上面的。云南的土纸,直到今天,还在云南省边远少数民族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西双版纳傣族的造纸,用的是构皮,整个过程均由妇女来完成。她们先要向当地的哈尼族、布朗族购买造纸原料,然后用刀刮去黑皮,接下来便是晒料、粉碎、煮料、打浆、浇纸、抄纸、晒纸等10多道工艺。
    鹤庆白棉纸质优价廉,名驰三迤,曾得“安徽宣纸甲天下,鹤庆棉纸誉云南”的赞誉。鹤庆白棉纸,因雪白如棉得名。每张纸长、宽各50厘米,薄如蝉翼,韧似锦绫,质软防蛀,吸水性强。不仅是过去“当家”的书写纸,还是抄写经卷、书写契约的好材料。除书写用的白绵纸外,还有包装专用的“双超”白棉纸。这种纸的厚度约为书写纸的3倍,韧性特强,不易破裂,经久耐用,是当时最佳的包装用纸。
    东巴纸的制作方法与蔡伦古老的方法并不相同。“白地纸”常常是东巴们亲手制作的,主要用于书写东巴文,东巴纸用荛花皮而制。它的制造方法是纳西族吸取了西藏用狼毒草和瑞香皮为原料浇制佛经用纸的方法,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作了一些改进。
    此外,在今天的腾冲界头新庄村,还有非常传统的“土法”造纸。据说,这种工艺来自他们的祖籍湖南长沙,但目前这种造纸术在中国内地已不多见。这种造纸的原料是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另一种造纸原料,即当地人称之为柳构树的植物为原料,生产出的是一种叫抄白棉纸的产品。
    傣族因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当他们祭祀和敬献供品时,剪纸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内容。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剪成一幅单独的作品送到佛寺,贴或挂到寺殿或佛塔上,这类剪纸面积较大;二是用剪纸同别的物品相配做成供品一同敬献;三是剪成图案小花,贴在供品上作为装饰。剪纸的内容,或为佛教题材,或为傣乡景物。
    白族剪纸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主要与日常生活有关,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剪纸用于表现其民间信仰,或特定的文化内涵。纳西族和彝族也流行剪纸,表现内容同白族类同。
    三、少数民族乐舞的艺术传播
    说到民族艺术,不能不说到民族乐舞。中西方有关原始乐舞的研究,为我们审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源流提供出了不同的视角。云南少数民族乐舞至今仍以一种“活形态”的方式存在,为我们保留下一条尚未被现代文明最后损毁的集原始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发展链环。下面我们以纳西族为对象,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纳西族诗、乐、舞一体的早期艺术形态在世代的漫长历程中,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的:其一是走上神坛变成宗庙乐舞。从总体上观察,纳西族绝大部分东巴祭典,都表现为由若干仪式程序连接在一起的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的宗教祭祀乐舞;其二是民间圈舞。它以“活形态”的方式继续存留于民间,在纳西族节日、各种祭祀和民俗礼仪中最为活跃,形态也呈多元化。参加唱跳者,数十人或数百人围成圆圈,领舞者弹弦、吹笛或吹芦笙而舞,众人随之挥手踢脚边歌边舞。这类圈舞按自己独立发展的模式,传承着原始艺术的混融性、无定型性。歌谣与音乐的流动、抑扬,舞蹈动作的急疾舒缓融为一体,其音乐与歌词的语法结构和语音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而歌词同舞蹈节奏和音乐的调式也须臾不可分离。它们同时还保留着原始艺术固有的那种实用的、多功能的和艺术功利的性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