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生老师在向小弟子传授剪纸技艺 用手更用心剪 千万别小看这一把剪刀、一张纸,剪纸可是一项极其细腻的手工活,不仅要手巧,更要用心。曾海生告诉记者,初学者一般都是从模仿花灯剪纸的老版本开始,通常是一个人躲在家里没有人的地方,先用针和线将老版本固定在红纸上,然后对照着版本一下一下去剪。刚开始,往往剪不好,要么刀口痕迹凹凸不平,显得很粗糙;要么一些细节剪不出来,缺少“神韵”;要么因持剪刀的手力量控制不均匀,会将老版本剪破等等。 虽然剪纸费时又费神,但曾坊村人谁都不言放弃。因为这关系到自家祈福的大事,大家都会耐下心来,一遍又一遍,一个又一个图案不断地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曾坊村人在剪纸中找到了快乐,在快乐中剪纸。其中,88岁的谢国英老人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谢国英16岁从石上镇蛇形排村嫁到曾坊村后开始学剪纸,一直剪了近70年,直到83岁那年因眼睛实在看不清了才停止剪纸。说起剪纸,老人显得特别兴奋。她说,她已记不清自己一生剪了多少张纸了,刚嫁过来时,她只是把学剪纸当作一项应尽的义务来做,没想到越剪越想剪。在日积月累中,她的剪纸技术越来越精湛,最后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样从心生,图从手出,各种形态惟妙惟肖。后来,该村只要有村民操办喜事,如果家里一时忙不过来或刚学剪不好的,都会请她到家中帮忙剪纸。她也乐于帮忙,不知不觉,剪纸竟成了她一生的主业。 采莲图、十二生肖图、奥运火炬图。谢国英老人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拿出几张图案,她指着箱子说,这些是她一生心血的结晶。 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这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期待“剪”出深闺 2006年8月,“曾坊村农民剪纸艺术展”在宁都县城的文化广场成功举办,展出了200多幅艺术作品,吸引了全县各界群众的眼球,为古老的曾坊村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曾海生说,当初之所以选择到县城开展剪纸艺术展,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曾坊剪纸。他说,曾坊剪纸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平时将其粘贴在门窗玻璃或墙壁上,完全可以起到装饰的效果,像东北人的窗花一样。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屋装修越来越讲究品位,县城不少人现在已开始将剪纸艺术融入到现代的居家装修当中。而且,逢年过节,许多人也喜欢买“福”、“喜”等字张贴在门上,所以,虽然目前曾坊剪纸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但发展潜力大。 让曾坊剪纸走出曾坊,推向市场,发展成剪纸文化产业,仅靠曾坊村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近两年,宁都县委宣传部门加大了宣传力度,曾坊剪纸的名声逐渐扩大了,每年元宵节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及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慕名前来曾坊村观光采风,但剪纸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术,要走进县城居家装修行业,成为一项文化产业,还要解决纸张的质量问题,还要解决如何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剪纸图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要被城里人广为接受,这样才能打开销路。可见,推广剪纸艺术,发展剪纸文化产业,使曾坊村成为真正的文化特色村,还尚需时日。当务之急,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同时,还需要有眼光、有实力的企业家前来与曾坊村人投资合作。 (来源: 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