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邓启耀]回眸神话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国学网 邓启耀 参加讨论

    如果说,梦是相对个人化的意识和无意识表现的话,神话,就是集体的梦。
    神话研究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两个学科关注的领域。在文化现象目益复杂、学科交叉更加频繁的现在,“神话”更有可能成为许多学科争相诠释的关键词之一。就如茅盾所言:历史学家可以从神话里找出历史来,信徒们找出宗教来,哲学家找出哲理来。杨利惠认为神话研究,大体上有两大派:以民间叙事为义本的“自足的事象”,属于这一大派的有自然神话学派、传播学派、历史一地理学派、心理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与民间叙事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一派有神话一仪典学派、功能学派和比较晚近的表演理论派等,不同学科对神话的关注视角和理论阐释不同,学者的问题意识不同,学科的交叉状态也不同。
    神话至少应该是口述史的源头之一。孔子“雅驯”民间口述作品,神话就开始“历史化”:后来不少学者力图从神话看出“折射”的历史。如茅盾关于“历史的”神话和“传奇的”神话、“合理的与不合理的神话”的说法,袁珂对中国神话的梳理,徐旭生关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考证等,“神话即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神话可以成为神话研究的一个方面,将神话历史化的目的是希望讨论神话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及神话与历史的关系。
    通过对于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比较,学者认为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梳理民族神话的谱系,从神话史上探讨中国精神文化的变迁。建立中国神话的体系的神话或是拒绝体系化的神话。事实上,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大不可削足适履。作为资源,除了书面记录的神话,我们不能忽视大量口头流传的神话:除了所谓“主体”民族的神话,还有蔚为壮观的少数民族神话。从神话的类型来看,如袁珂的《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和《中国神话史》、马昌仪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等,学者们结合传说时代的古史,对中国神话中神系、神话母题等进行了大量梳理。
    神话是社会意识和社会记忆的一部分,哈拉尔德,韦尔策在其《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中提出: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图像记忆、口承记忆(包括神话、传说、歌谣等)是社会记忆所经历的重要历史类型。比较人类学派的神话学研究代表人物安德烈,兰在进化论基础上提出“遗形说”:最初的原始形式的神话,比较简陋,后经古代诗人引用,加以修改藻饰,方谲丽多趣。据此理论,神话的不合理因素大都是“遗形”。这便是安德烈,兰所谓人类学的方法与遗形说的理论。
    张振犁的《中原神话研究》在借助民间口头保存的民间神话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古典神话流变的情况和特点。从原始的哲学。蜕化为诸神世系及幽冥世界等等粗陋的宇宙观:从科学,成为解释自然现象与禽兽生活的故事:从历史,则创为记述某种宗教仪式、部落典礼与风俗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说神话之起源是原始人的蒙昧思想与野蛮生活之混合的表现。
    在历史上,神话往往被仪式化或与仪式紧密结合,成为信仰。掌握这一社会记忆的祭司解释神话,操纵仪式,控制群体的意识形态,甚至获得世俗的行政权力。这恰如福柯所说,谁控制了人们的记忆,谁就控制了人们的行为脉络,所以,哈布瓦赫强调:“过去是由社会机制存储和解释的。”
    宋兆麟在为陆思贤的《神话考古》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神话是一个能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迁徙、民族间国际间文化的交流,神话也不断充实、发展、变异,这种历史轨迹必然在历代的文献记载、物质文化——考古学资料上打下深刻的烙印,而且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神话图卷,其中有不少发现将重写某些神话篇章,如距今7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中已供奉石雕女神。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已出现了龙、虎信仰,在西周的玉器上出现了伏羲女娲形象,至于战国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等,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重要载体。研究神话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学家为了解释自己的发掘品,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也要熟悉神话学,只有把神话研究同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正如王国维利用考古成果研究历史、神话,被誉为“新历史的开山”。后来顾颉刚、徐旭生、陈梦家、孙作云等学者也对考古学中的神话做了不少探索。
    相关链接
    《中国神话》白川静著,王孝廉译,台北:长安出版社,1983年。
    《神话研究》茅盾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中国神话资料萃编》袁珂等编,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中国神话史》袁珂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神话考古》陆思贤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神话的智慧:时空变迁中的神话》约瑟夫·坎伯著,李子宁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
    《中国神话初探》茅盾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论集体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
    《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哈拉尔德,韦尔策主编,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原神话研究》张振犁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