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民族性—昨日和今天 中国人的性格或者中国人的民族性是一个热门话题,[21]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早年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如孙中山、梁启超、鲁迅、胡适等也都有论述。这里仅选取几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 在上世纪之初,梁启超对中国人的民族性作了如下论述:1.缺乏独立性、自治力;2.奴性、不尚自由;3.缺乏国家观念、缺乏公共心;4.不敢冒险、不进取;5.怠惰框怯、忍为上;6.无自尊、无毅力。[22] 在1919年,康白情结合地理学、人口学、民族学及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对中国人的性格作了概括:1.自高自大,自满自足;2.畏惧困难,喜欢享受;3.富有创造性和模仿能力;4.崇尚平凡而不崇尚奇特;5.事主实行,弃绝空谈,唯乏恒久之毅力;6.厚古薄今,墨守成规;7.富“个体”之独立性,而乏 “群体”之独立性;8.消极忍让,缺乏积极抵抗精神;9.好刺探他人隐私而坚守个人秘密;10.恩怨分明,有报恩意识;11.体质强健,潜力甚大。[23]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概括中国人的性格为:1.自私自利;2.勤俭;3.爱讲礼貌;4.和平文弱;5.知足自得;6.守旧;7.马虎 (模糊);8.坚韧及残忍;9.韧性及弹性;10.圆熟老到。[24] 林语堂在1935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人》(My country, my people)一书中,总结中国人的性格如下:1.老成温厚;2.遇事忍耐;3.消极避世;4.超脱老猾;5.和平主义;6.知足常乐;7.幽默滑稽;8.因循守旧。[25] 美国传教士史密斯(Arthur H. Smith)在1894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书中,对中国人的性格作了如下概括:1.保全面子;2.勤俭持家;3.勤劳刻苦; 4.讲究礼貌;5.漠视时间;6.漠视精确;7.易于误解;8.拐弯抹角;9.顺而不从;10.思想含混;11.不紧不慢;12.轻视外族;13.缺乏公心;14.因循守旧;15.随遇而安;16.顽强生存;17.能忍且韧; 18.知足长乐;19.孝悌为先;20.仁爱之心;21.缺乏同情;22.社会风波;23.株连守法;24.相互猜疑; 25.缺乏诚信;26.多元信仰。[26] 鲁迅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提出批评。鲁迅认为民族劣根性主要表现为奴性、自高自大、看重面子、目光短浅和胆小自私。[27]日本人安冈秀夫总结的中国人的民族性也曾使鲁迅“不免汗流浃背”,它们是:1.过度置重于体面和仪容;2.安运命而肯罢休;3.能耐能忍;4.乏同情心多残忍性;5.个人主义和事大主义;6.过度的俭省和不正的贪财;7.泥虚礼而尚虚文;8.迷信深;9.耽享乐而淫风炽盛。[28] 这些论述都是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观点,源于作者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观察,当然不适合于今天的中国人。然而若以今天中国人的眼光对昨日中国人的性格进行评判,则可以测试当代中国人对这些性格的认同程度,从而探求近百年来民族性的变化。为此笔者把以上诸说归纳为12个性格类别,然后对国内外学人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54份,其中19 份带有访友评析。[29]调查结果如下: (图表1) 为了验证其准确性,又对职工群体进行了小范围调查。[30]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三者有所差别,但是整体趋势相近,具有共同性。 (图表2) (图表3) 在调查问卷中,[31]公认度最高的是“遇事忍耐”,高达93%,甚至超过了对“勤劳刻苦”的认可。这说明遇事忍耐确实是中国人最具普遍性的性格。对于忍耐,有的访友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个性格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不争思想,并认为这原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德,可惜现在逐渐淡漠了。中国人温和勤奋,遇事忍耐,这样的人很多,而且至今仍然如此。有的访友坦称个人是比较能忍的。但也有的访友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遇事忍耐是消极忍让,缺乏积极抵抗精神。有的访友认为忍耐是在处境不利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在别人的压制下,必须学会委曲求全。中华民族有着非常强的忍耐力,但是忍耐力强并不等于奴性。如果像爆竹一样,一碰火就炸,接着就粉身碎骨,应该说还不够成熟。处事应该从长计议,顾全大局,只要没有丢失原则底线,就不能和奴性混为一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