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简涛]中国人的民族性与孔子的典范人格(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王霄冰的个 简涛 参加讨论

    [23] 康白情:“论中国之民族气质”,《新潮》(重印本),第1卷第2号,1919年,第197-244页。
    [24]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25页。
    [25] 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年。
    [26] 史密斯(Arthur H. Smith):《中国人的性格》,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27] 散见于鲁迅杂文、小说,如《坟·灯下漫笔》,《阿Q正传》等。
    [28] 安冈秀夫:《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见《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第310页。
    [29] 调查时间:2009年11月,收发地点:德国柏林,沟通方式:电子邮件,对象:山东大学、南开大学、青岛大学研究生和柏林中国留学生。
    [30] 调查对象:济南、青岛职工,回收问卷78份,其中男职工46份,女职工32份。
    [31] 下面的分析以学人问卷为主。不同职业群体的人格比较将另外成文,此处不议。
    [32] 梁启超:“论中国国民之性格”,《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78页。
    [33] 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97页。
    [34] Erickson, Paul A.: A History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Peterborough: Broadview, 1998, pp. 88-89.
    [35] Linton, Ralph: “Foreword”, in: Kardiner, Abram: The psychological frontiers of society, p. viii.
    [36] Kardiner, Abram: The psychological frontiers of society, pp. 23-24.
    [37]《论语·子罕》,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5页。
    [38]《论语·为政》,《论语·里仁》,《论语·述而》,《论语译注》,第22,39,71页。
    [39](论语.为政),《论语译注》,第11页。
    [40]《论语·卫灵公》,《论语译注》,第166页。
    [41]《论语·颜渊》,《论语译注》,第29页。
    [42] 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年,第71页。
    [43]《论语·卫灵公》,《论语译注》,第167页。
    [44]《论语·泰伯》,《论语译注》,第82页。
    [45]《论语·述而》,《论语译注》,第68页。
    [46]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孝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20 页。
    [47] (元)许名奎撰;释觉澄考注:《劝忍百箴考注》,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
    [48]《弟子规》,见熊春锦校勘:《七小经合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47页。
    [49]《论语·述而》,《论语译注》,第77页。
    [50]《论语·学而》,《论语译注》,第6页。
    [51]《论语·雍也》,《论语译注》,第64页。
    [52]《论语·先进》,《论语译注》,第114页。
    [53]《论语·述而》,《论语译注》,第68页。
    [54]《论语·为政》,《论语译注》,第19页。
    [55]《论语·学而》,《论语译注》,第9页。
    [56]《论语·里仁》,《论语译注》,第41页。
    [57]《论语·里仁》,《论语译注》,第40页。
    [58]王霄冰:《南宗祭孔》,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59]孔德懋:“研究中国孔庙发展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序《中国孔庙》”,《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第156页。范小平:《中国孔庙》,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
    [60]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0页。
    [61](元) 脱脱等:《宋史·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634 页。
    [62]《论语·泰伯》,《论语译注》,第83页。
    [63]《论语·里仁》,《论语译注》,第37页。
    [64]《论语·述而》,《论语译注》,第71页。
    [65]《论语·子路》,《论语译注》,第140页。
    [66]《论语·公冶长》,《论语译注》,第50页。
    [67] Kaschuba, Wolfgang: Einführung in die europäische Ethnologie, München: Beck, 1999, p.62.
    [68] Erickson, Paul A., A History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Peterborough: Broadview, 1998, p. 90.
    (原文载于《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文中涉及的图表等请参见纸媒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