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阿牛木支]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文学网 阿牛木支 参加讨论

    四、文化变迁与文化融合中的艺术精神创造 
    阿库乌雾的母语散文诗大都深沉而含蓄,并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将荒诞、离奇、怪异的神话故事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精神世界和现代审美范畴,给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考和探索余地。如《鹰之子》一诗,从多向维度透视了“鹰之子”的外形与内质的变化,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鹰之子如鹰似虎,与远古人兽“同居”后遗传基因突变的神话传说交相辉映。从中预示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由来已久。当下,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渗程度日趋强化、深化的背景下,彝族文化正一步步走向“文化混血”之路。
    面对纷繁的现代都市生活,诗人的审美选择发生了明显的转向,为此他的母语散文诗也体现了艺术选择的现代性视角和特征。他所写的忧郁感和寂寞感明显带有更深的现代性色彩,可以引发人们对于人类自身文化存在价值的广泛的思考。他在《竹片遗言》一诗中写道:“我自身变成一只破烂的蝴蝶。我的子孙们硬说超越我的话,必履行子女欠父母的是养老送终的诺言,不经意间,就把我抬到科学技术实验室,给我安装了另一对冰冷的铁翅。我也身不由已,听天由命。”这种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焦虑只有现代批判意识的寂寞的诗人才能感觉到。人一旦进入现代生活的机器,人类自身文化也需要有一个吸收、融合和创造的过程。而且,这些忧郁感与寂寞感,伴随着都市文化的崛起,物质性文化观念的冲击,维系人与人之间真正情感的逐渐淡漠,个人的主体性所遭遇的扭曲和丧失,也就深深浸入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随着现代科技文明浸透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外来文化的多种冲击与侵凌,彝族文化这片古老而厚蕴的土壤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迁。这种变迁从日常生活的工具与器物、技术与运作逐渐深涉到人的生存观念与意识、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中去,一代彝族文化人的精神正处在传统与现代、蒙昧与文明、获取与失落的激烈对抗与纠葛之中。”
    在《虎迹》文本中,多处描述了祭祀板的变迁,特别是在《祭祀板》一篇中这种文化意象更加突出和深刻。诗人描写了长期以来彝族用以拜祖敬先的旧祭祀板被新的祭祀板所取代的过程与结果,曲折地反映了彝族婚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深度变革。
    第二天,一根白生生的没有一点污秽的新祭祀板随洁净仪式中炽石遇水声落脚于空着的祭台上了。但由于这根祭祀板从没有熏过烟气,所以我们这个屋内瓦板也好,柱子也好,都找不到和它一样白的。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我家的房主位了。 
    屋外,白人黑人开亲的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祭祀板》) 
    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本色都离不开黑白色彩,死意味着黑,生对应着白。这既是黑白文化在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折射,又是强烈的视觉冲击。黑是心理、精神和视觉的承认,它寓意旧的文化积淀;白是道德、信念和视觉的追求,它代表新的文化途径。黑木板自然且熏过而有文化含量,人们也对它习以为常,但有其糟粕,不少顽固不化的文化劣根性有可能在其间。也就是说,我们视为宝贝的文化积淀,症结有可能在此。一旦成了习惯思维,就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只有接受过新文化的人用外来先进文化来审视、解剖自己的文化,才能发现自我文化的症结。苏尼在变迁,苏尼文化也在变迁,实际上是整个彝族文化的变迁。这种文化变迁已深涉到每个个体意识领域之中。在文化变迁,文化融合的当下,文化撞击、替代并非易事,吸收、兼容的过程较为复杂,甚至有些情感、生命也要付出代价。然而黑白文化融合过程中,新的又与旧的格格不入,新的文化源泉光照传统文化的土壤,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旧的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新的文化体系又没有建成。彝族文化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从中反映出惟有正视自我,消除文化劣根性,才能适应文化也要与时俱进的要求。诗人在捕捉富于美感的意象中,融合中西诗艺并对母语散文诗的现代性表达方式进行了探索。这种思想与意象在象征层面上的结合,就是对于文化变迁与文化融合中的现代性的艺术精神创造的实践。 
    综上所述,阿库乌雾的母语散文诗集《虎迹》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佳作。不论从母语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内容的开拓上,还是彝民族主体精神的现代性寻求上,这本诗集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少篇什大量运用多元的创作技巧,对传统的彝语叙述模式和表述体系作置疑、颠覆,但又不故弄玄虚。尤其是对民族文化记忆的触摸与体察,对现代性传达方式的思索与构筑,在这里都有深刻的体现。这是诗人始终站在文化制高点上,以现代审美意识观照彝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用自己的心灵和笔触从事实中体察时代的变革,审视时代的灵魂”的结果。由此可见,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超越别人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用人性中最美好、最纯粹的心灵之光照亮史实。”这本散文诗集是对于彝民族文化全景式的展现与观察,也凝聚着诗人的良知和智慧。其涉猎文化领域十分广阔,艺术思维的时空跨度颇大。有关族群文化记忆、文化变迁、文化转型和多元创造之中的主题内容、语言风格、审美旨趣、艺术本体无不彰现出诗人对本民族精神的现代性追寻。同时,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将个人的理想、情感和人民的理想、情感结合起来,熔民族性于世界性,铸传统性于现代性,挖掘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反思民族文化的劣根性,始终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当代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理性思考深厚的彝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呼唤和寻求更符合现代人类生存的,具有典型的现代性品质的民族文化精神。 
    (原文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0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