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金霞 李传军]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光明日报 2010年03月02日 金霞 李传军 参加讨论

    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围绕其是否为曹操高陵及相关问题,学术界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文旨在以历史民俗学的眼光和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一下蕴含于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背后的深层历史因素,探讨一下中国古人对曹操历史形象的认识和接受历程,及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和情感心理的微妙演变过程。 
    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的来源和演变
    由于曹操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如刘宋谢眺诗:“繐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欝欝西陵树,讵闻歌吹声。”唐刘方平诗:“金鳯邻铜雀,漳河望邺城。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唐代王无竟诗:“北登铜雀上,西望青松郭。繐帐空苍苍,陵田纷漠漠。”这些诗歌,虽然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了。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志》记载:“曹操疑冢在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骐驎埋没几春秋。”按王安石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埋没”、“骐驎”等词语暗喻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虽然不知何据,但它却是中国古籍中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其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又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周遭十数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传云操冢正在古寺中。”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并非虚传。如元代学者纳新《河朔访古记》卷中《魏郡部》里就记载说:“魏武高平陵在邺镇西南三十里,周围二百七十歩,高一丈六尺。十二月予登铜爵台,西望荒邱烟树,永宁寺僧指示余曰:‘此曹公之西陵也。’曹操疑冢在滏阳县南二十里,曰讲武城。壁垒犹在,又有高台一所,曰将台。城外高邱七十二所,参错布置,岿然相望,世云曹操疑冢。……冢间有曹公庙,殿屋甚华丽。”清代学者傅洪泽在《行水金鉴》卷163《两河总说》里也记载说:“西望群山,东望林木,有曹操疑冢、铜雀台。此水往东更宽,水发汪洋,地湿难行。”这类出于史志笔乘的记载,无疑会对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的可信性起到强化作用。
    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流传到清代,又有了三种新的说法:一种是曹操疑冢被发掘说,见于王士禛《居易录》卷29的记载:“曹县王中丞叔武(崇文)《杂说》云:正德十一年,河北旱,饥民发曹操疑冢,凡十三处。皆有尸及银花、烛台之属。内一冢磨甓为室,尸卧土床,无棺椁。青巾,黄衣,黄须,黑发,宛如生者。盖用水银以殓,故不腐也。然其为操疑冢与否,亦不可考。”第二种是曹操墓在漳河水下说,见于康熙时人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卷2《漳河·曹操墓》:“国朝鼎革时,漳河水涸。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窥之黟然。疑其中多鱼聚,乃由隙入。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第三种则是曹操冢在许城河下说,见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卷10《曹操冢》:“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这些说法,是对曹操疑冢传说的新演绎,反映了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由精英士大夫的记载向民间故事的转向。
    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的历史真相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其一,曹操本人生前曾经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这些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三国志》建安二十三年六月所载之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也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以从“先帝俭德之志”。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其二,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昉《述异记》载:“邺中铜駞乡魏武帝陵下,铜駞、石犬各二。”任昉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塸;从背望山,伊洛之南地。”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再如前引《河朔访古记》也记载说:“魏武高平陵在邺镇西南三十里,周围二百七十歩,高一丈六尺。”清乾隆《彰德府志)中,临漳县图上标有“魏武帝陵”,与“甄后陵”、“灵芝旧县”邻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的方位,加上地名沿革的历史调查,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
    其三,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和刘心长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今天的考古发掘,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