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象征的传承性 象征的传承性是指象征符号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会因社会的变动而轻易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形式和内容会在保持原先总体特征不变的情况下长期延续下来。即使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某些传统象征符号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内涵也不会因此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传承性远远大于变异性。 象征作为一种特定的信息传递方式,其本身的形成发展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某些特定的物品和行为之所以会被人们用来作为传递信息的象征符号,除了其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以外,还在于它们的特定内涵与所在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需要相吻合,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们已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心理定势,不会因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汉族新婚夫妻在婚礼中共同饮酒的风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称为“合卺”,这是一种通过共同的饮食行为来表示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的象征符号。到宋代时这种合卺正式称为“交杯酒”,所使用的饮器由原先的半瓢改为酒杯。直到今天,喝交酒杯酒仍然是新婚夫妻在婚礼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仪式,其象征意义也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充分显现出象征符号所具有的历史传承性。 在宗教饮食方面,某些来源于宗教经典并具有浓厚象征意义的宗教饮食习俗一旦形成,往往就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模式长期延续下来,很少因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西方复活节的圣餐仪式来源于基督教《圣经》中最后的晚餐,届时人们所吃的面包和酒分别象征耶稣的身体和血,表明人神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至今仍是基督徒在复活节中具有浓厚象征意义的宗教饮食活动。而来源于伊斯兰教《古兰经》中禁食猪肉的风俗则是所有穆斯林都必须遵循的饮食规范,虽然不同的注释家们对穆斯林禁吃猪肉的原因有不同的解读,但这种饮食禁忌已成为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显著标志。除了宗教饮食以外,其他来源于宗教典籍并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习俗和规范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长期传承下来,很少发生明显的变异现象。 在政治生活中,某些象征符号往往因其本身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为人们长期使用。象征人类学家科恩认为:“从整体上来说,象征符号和行为模式在变动的社会文化体系中,要比权力关系来得持久不变。像是人格个性、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权势结构等一般性问题,即使处在最激烈的政治变迁环境里,也会继续存在。”他还说:“要想一夜之间改变一个社会中的权力关系是可能的,可是许许多多表现和维持权力关系的象征符号会保持下来,即使有所改变,也是极为缓慢。象征符号持续保持并不表示一定要维持跟以前同样的功能。各种象征符号可以有新的象征功能;新的象征符号也能执行旧的象征功能。”①这种现象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中都非常普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常把社稷视为国家的象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个新建立的王朝都要建立自己的社稷坛,如果社稷坛被毁掉,就意味着一个王朝的灭亡。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虽然一个个王朝不断地被其他的王朝所取代,但无论哪一个新建立的王朝都要建立自己的社稷坛,这就使得社稷坛作为国家的象征能够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延续下来,不因王朝的更迭而消失殆尽。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要充分利用或在增加新的内容的基础上,延续中原汉族极富象征内涵的传统礼仪制度,使其成为维持和巩固自己政权的重要手段。从先秦时期就已初步形成的国家礼仪制度,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王朝更替,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才因国家政体的彻底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使如此,许多原先形成的传统礼仪和习俗仍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传承了下来。如在当代社会中,为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而由政府出面组织祭祀黄帝、炎帝、大禹、伏羲、女娲等人文始祖的隆重活动就显现出这种倾向。 一些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为了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弘扬民族文化,还专门恢复过去某些独具特色的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使其成为吸引旅客和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项目,并刻意将其打造成象征民族文化的品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三月三歌会,瑶族的盘王节,彝族的火把节和跳菜,白族的三月街和绕三灵,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哈尼族的长街宴等等。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科恩所说的象征符号在传承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功能的理论假设。 综上所述,象征的基本特征分别包括群体性、主体性、多重性、时空性和传承性,认识和了解象征的这些基本特征,对于开展象征人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事象征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应在了解象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对象征符号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以便从中发现各种象征符号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重要作用,为揭开人类文化之谜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