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为燕赵旧地,历史文化悠久。易州历史上佛教、道教比较发达,这些都对当地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末清初这里受京畿文化影响,民间宗教寺庙星罗棋布。明代以来,河北定期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活跃起来,易州则以洪崖山为中心形成了地方宗教文化中心,逐渐形成了后土崇拜的地方传统,它是古代国家正祀演变为民间祭祀的产物,其时间当为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末随着道教走向民间而形成的。明代以后正统的道教衰落并走向民间,这时,许多的国家正祀被民间加以改造,设立偶像和庙宇就日益兴盛了。明代中叶以后,民间宗教兴盛。地方化是民间信仰的现实选择,这是由民间信仰的功能决定的。功能就是需求。信仰的稳定性是民众共同参与的结果。河北民间宗教里的神明都是本地人,都有俚俗尽知的口头传说。 后土祭祀的仪式活动形成了一个信仰共同体,它以共同信奉后土为精神基础,以一年一度的后山庙会为纽带,以定期朝山进香为义务。在河北以洪崖山后土皇帝庙为中心的方圆数百里范围内,后土为民间崇拜的主神。后山庙自清代以来香火很盛,历史上经历过1938年抗战,1949年、1958年文革,以及1984年的恢复等历史变迁。三月十五后土庙会,其组织很严密,仪式活动有统一指挥,是按照顺序进行的,是附近各县各乡民间会统联合组织的后土普祭活动。① 现在我们可以对后土崇拜作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它是一种膜拜仪式。我在此进一步以膜拜仪式(Cult )这一术语来特指民间的神灵与祭祀传统。膜拜仪式是一种含有仪式和神话成份的现场活动。对后土的祭奠在河北民间季节性的重复中处于中心地位,民间社会对神灵的祭奠具有循环的特性。与此相关,我将在以下的论述中说明该论文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神灵与祭祀是民间叙事传统的原动力。在地方性层次上的后土祭祀,它对宝卷、民间叙事传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在较为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通过后土崇拜的地方传统,来了解一个地方性的民间叙事文本的实现过程。 (一) 后土崇拜仪式与仪式表演是由神社来承担的。在河北音乐会和佛事会等民间会统,他们拥有成套乐器和经卷,固定的演练场所,依托于村里寺庙做仪式活动。当一村有数个会统之时,各个会有各自外围组织和空间管辖范围。音乐会为神社,这个性质决定了它的职能范围,其中有相当部分与祭祀典礼仪式有关,音乐在其中起到沟通人神的作用。礼制、礼祭、礼教带有宗教性、等级性和伦理主义。它的活动,诸如娱鬼、游庙、拜庙、丧事坐棚、求雨,都与祭祀相关。其社会职能是敬神礼佛祭天地,且为村民超度亡灵、净宅。民间乐社设立神堂,拥有神像、经卷、乐器,演奏音乐以娱神灵,逢年节举行踩街拜庙等仪式活动,所有这些都表明乐社的核心职能是为民间宗教信仰服务的。神社的血缘根基与传承模式适应了儒家式社会的特点。② 河北民间会统,分布密集,有几代以上传人。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行为模式,组织制度,具有同宗村社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根基,决定了中国的宗教传承机制:“既无另设宗教组织的必要,也就没有入教的手续以及教徒非教徒之分,宗法等级组织下的成员都是传统宗教的信徒。” 传统的礼教把祭礼当作教化的手段,强化宗法制度中的“敬天法祖”的价值取向。民间信仰以这种血缘根基的宗法制度为基础,属于多神信仰;以天地崇拜为中心的自然崇拜,都将祖先崇拜为核心内容。可以说,民间信仰借以表达的文本、神灵及其偶像、对偶像的膜拜,这些信仰的行为都与祖先崇拜不直接关联;它的性质关乎神圣世界的。在这种神圣崇拜的背后,它的动机却是实用的、世俗的、具体的,那就是敬祖追远。中国人对于天堂和地狱、三世轮回的信仰,不如对祖先诚笃,不如对后代更为用心。敬奉祖先、繁衍子孙,是为了自己也被后人奉为祖先。 这项研究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在一个活形态的民间传统之中,宝卷是如何被表演和传递的。因此,研究宝卷不得不探讨与宝卷有关的民间组织,研究它们如何拥有并且利用宝卷,研究艺人的训练和演唱过程。从这样一个实际存在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宝卷不再仅仅是书写文本,不仅仅是供阅读的,毋宁说它是用来表演的,它是表演的底本。活形态宝卷的消失就是从它的音乐的消失开始的。无人能唱的宝卷只能束之高阁。宝卷的生命是表演,真实的表演,这种表演的音乐形式当初是由宗教寺庙走入民间的,降格为民众仪式生活的一部分,为人们的信仰行为和传统的乡村生活服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