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第一类即“神仙道化”。罗锦堂先生指出在现存161种元杂剧中有14种道教剧,并认为这与北方流行的全真教有关。[33]这虽是从题材的角度谈道教对元杂剧的影响,然而却可与“科”的术语来自道教的结论互相补证。 “介”最早用于古代仪礼中傧相一类的角色,后用于傀儡戏,再用于南戏。其间经历了从傧相角色名到赞导者之语,再到提示角色动作的变化。 提示动作的术语“科”与“介”的来源不同,或许表明它们所提示的动作亦不同。大体说来,杂剧突出旦、末,表演风格较为庄重、严肃、呆板;南戏突出净、丑,表演较为自然、诙谐、灵活。北剧、南戏表演风格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后来才发生渐渐趋同的态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杂剧的唯一来源是道教、南戏的来源就是儒家祭祀仪式和傀儡戏。首先,早在先秦,我国就有着巫、优的传统;汉代民间小戏已经形成,《东海黄公》、《公莫舞》等就是显证。再晚一些的《踏摇娘》,唐代的参军戏、变文,宋代的杂剧,金代的诸宫调,都对南戏、杂剧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我们只不过强调了以往被忽略的方面而已。其次,儒、道、佛三家合流的倾向,早在唐以前已经十分明显,而土生土长的道教,在醮仪方面往往向佛教学习。实际上,杂剧中佛教仪式的痕迹也不少。而这,则需要另文探讨了。 总之,杂剧与南戏究竟如何表演,以及它们各自的宗教仪式渊源问题,是一个有意义然而又相当复杂的问题。朱狄先生说:古希腊戏剧的结构是以原始祭礼仪式为条件的,“因此研究原始的祭礼仪式无疑对理解戏剧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34]本文尝试着用这一方法对“科”、“介”的来源及其特征作了初步探索。但推测成分甚多,决不敢自以为是。错谬之处,敬请专家、读者给予指教。 [1]《戏剧剖析》第二章“戏剧的本质”,罗婉华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6页。 [2]董每戡:《说剧·说“科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77页。 [3] 参拙文《论戏剧艺术的本质──角色扮演》,未刊稿。 [4] 冯沅君:《古剧说汇》,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73、77页。 [5] 王季思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130页。 [6] 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18页。 [7] 《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影印本,1984年版855页。 [8]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34册370、371页。以下所引《道藏》均据此版本。 [9] 《道藏》第6册936页。 [10]《道藏》第24册754页。 [11]《道藏》第34册370页。 [12]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337页。 [13]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11页。 [14]《元代杂剧艺术》222页。 [15]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上册,中华书局1953年版210页。 [16] 彭松、于平主编《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139页。 [17]《元代杂剧艺术》222页。 [18]参孙贻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校点本,1987年版,2954页。 [19]参拙文《论戏剧艺术的本质──角色扮演》,未刊。 [20]胡天成:《四川省重庆市巴县接龙区汉族的接龙阳戏》,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年版158页。 [21]同上187页。 [22] 胡天成:《四川省接龙阳戏接龙端公戏之二──接龙庆坛》,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5年版243页。 [23] 同上104页。 [24] 同上105页。 [25] 详参拙著《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61、132、244页。 [26]孙楷第:《近世戏曲的演唱形式出自傀儡戏影戏考》,载《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273页。 [27]《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第19页。 [28]吕文俊:《泉州提线木偶艺术初探》,载《南戏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464页。 [29]参王爱群:《泉腔论》,载《南戏论集》351页;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年版427页。 [30]陈纪联:《唐宋遗响,南戏支派──莆仙戏源流新探》,载《南戏论集》207页。 [31]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下卷),1987年内部铅印本10页。 [32] 孙楷第:《傀儡戏考原》,载《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232页。 [33]参罗锦堂:《论元人杂剧之分类》,载存萃学社编《宋元明清剧曲研究论丛》第一集,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79年版。 [34]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版516页。 《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又见《戏史辨》第一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