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间小戏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我国的民间小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以丰富的内容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广大民众保持了密切的精神联系,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些民间戏曲遗产,都是历代人民的集体创作。即使有的小戏是群众中有戏曲专长的艺人所创作,也在演唱和流传过程中经过了群众的不断加工和润色,因而也就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密切地结合了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发挥着朴素的艺术教养作用。 在处理小戏遗产的时候,首先看到的便是传统小戏的内容表现了丰富的劳动生活。小戏真实地描绘群众的劳动生活,成为人民喜爱的重要因素。建国以来,据初步考察,在传统小戏的演出剧目中,表现贫苦农民和小手工业工人的劳动生活的戏就将近一半左右。这类民间小戏不仅细致地描绘了人民艰难的劳动生活,而且还高度颂扬了人民高贵的勤劳本色。黄梅戏《点大麦》就是这样一出好戏。这出戏描写了穷苦农民王小六夫妻相互体贴帮助、勤勤恳恳种庄稼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基础上培植起来的纯洁健康的夫妻感情。 又如江苏锡剧(又名常锡文戏)《双推磨》,也深刻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相互帮助相互体贴的阶级感情。它通过受苦的长工何宜度帮助年轻寡妇苏小娥推磨、干活,以至最后成亲等纠葛,反映了人民在苦难中的乐观情绪和生活的信心。 最突出的是民间小戏深刻而尖锐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剥削压迫的历史真实。在内蒙古中、西部及晋西北地区广泛传唱的“二人台”《走西口》,就是表现这一内容的好戏。这个戏描写了山西地方一对新婚的穷苦夫妇孙玉莲和太春,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分开,让太春背井离乡去“走西口”,到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另谋生路。离别时新婚夫妇依依难舍,孙玉莲对太春叮咛嘱咐,让他一路上搭船住店倍加小心,表现了玉莲对丈夫的关怀与体贴,细致地描绘了新婚夫妇的别情。这出戏以穷苦人被逼不得不逃荒到外地去谋生这一事实做为背景和戏剧情节发展的基本线索,不仅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更重要的是无情的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剥削实质。戏中的某些唱词就直接地表现了这些内容,生唱: 咸丰整五年,山西遭荒旱,受苦人真可怜,有钱的粮满仓。……。去年遭年馑,遍地草不生,没打一颗粮,活活饿死人,官粮租税重,逼得跳火坑,没钱纳粮税,不走西口咋能行? 在的笃戏(即老越剧)《卖炭翁》中,通过介绍倪小环的身世,也表现了农村“三年灾荒四年旱”,把劳动人民逼得逃难受苦,以致被人压榨欺凌的真情。在山东柳城腔戏《寻工夫》中,深刻地表现了贫雇农对地主阶级的斗争。它描写一个口蜜腹剑的刻毒的地主婆李氏用花言巧语在早集市上摸黑雇了一个“工夫”(即短工)刘喜儿,最后当天亮时刘喜儿才认出这个地主婆原来正是从前雇用过自己的那个狠毒的家伙,于是当面揭破了她优待工夫的谎言,有力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残酷压榨的罪行,这是一出非常动人的讽刺小戏,它把戏中单纯的情节安排得很巧妙,同时,地主婆与雇工的性格也刻划得很突出。 有的小戏在反映人民与官府的斗争方面也很突出。湖北花鼓戏《告堤霸》,黄梅戏《闹官棚》等,都从多方面生动有力地对贪官污吏进行了讽刺和揭露。 小戏所表现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侧面是异常广阔的,所表现的社会关系也是相当复杂的。楚剧《葛麻》中讽刺、批判了旧社会嫌贫爱富的现象;的笃戏《卖婆记》,揭露了旧时代虐待老年人的卑劣品质和行为,表现了人民健康的道德情操以及要求过好日子,建立美满家庭生活的合理愿望。 妇女生活是民间小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间,有许多小戏替妇女诉苦、呼吁,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妇女的同情和支持。山东秧歌小戏《送童养》,就描写了被迫出卖幼女做童养媳的惨痛生活。与此同时,在小戏里更多地反映了她们在旧社会里悲惨的婚姻生活。东北的“二人转”《兰桥会》,在主人公兰瑞莲描述自己遭遇时唱道: 丈夫五十单三岁,小奴今年二十三; 老夫少妻不般配,提起此话我心酸; 当初娘家日子不好过,借了周家印子钱, 年长息来月长利,本利算来无钱还; 周家见奴生得好,找来媒人把亲事谈; 我又万般无计奈,把亲生的女儿当账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