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本文主要使用元代酒令、散曲、戏曲等材料,讨论酒令与元曲传播的密切关系,指出:1、酒宴与酒令,是元代雅俗文化交融的最好平台。2、文人与歌妓的合作,使曲这种新兴起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当时许多著名文人与歌妓的关系,实际上成为艺术生产者与艺术传播者的合作关系。3、在酒令中,曲的地位低于诗和词,南曲低于北曲。酒宴与酒令中演唱的戏曲,淡化角色扮演性质,与散曲界限不清。4、元代酒令常用曲牌中,有的来自北方少数民族乐曲,有的来自道教音乐,反映出元曲的多元性;特殊的“鞋杯令”,则反映出当时文人的变态心理。 注释: [1] 参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版。 [2]元曹绍:《安雅堂酒令》,《说郛》,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涵芬楼本,第八册,卷五六第2、6、7-8页。本文引《安雅堂酒令》均据同一版本,以下不再注出。 [3]《汉书·游侠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711-3712页。 [4]宋胡仔:《渔隐丛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0册,65-66页。 [5]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页。本文引元代戏曲均据《全元戏曲》,以下不再注出。 [6]《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第961页。 [7]《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第888页。 [8]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第48页。 [9]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5册,350页。 [10]引自王刚《校订〈录鬼簿〉三种》,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11]隋树森编:《全元散曲》,1964年版,第511页。本文引元代散曲均据《全元散曲》,以下不再注出。 [12]此曲调名原作【双飞燕】,徐沁君先生认为即【中吕·普天乐】,隋树森先生从之。参《全元散曲》第1417页。 [13]孙崇涛、徐宏图:《青楼集笺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页。本文《青楼集》引文均据笺注本,以下不再注出。 [14]《清平山堂话本》,石昌渝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15]清陈森:《品花宝鉴》,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87页。 [16]参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第23页。 [17]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版,第415页。 [18]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336-345页. [19]清周亮工:《书影》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1年版,第22页。 [20]康保成:《戏曲起源与中国文化的特质》,《戏剧艺术》,1989年第1期。 [21]《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22]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266页。 [23]王锳、曾明德编:《诗词曲语辞集释》,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24]黄竹三校注:《石君宝戏曲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页。 [25]傅乐淑:《元宫词百章笺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26]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第56页。 [27]元顾瑛:《玉山名胜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9册,76页。 [28]《宋元平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丁锡根点校本,1990年版,第726页。 [29]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第279页。 [30]《元明事类钞》卷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4册,494页。 [31]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年版,第2525页。 [32]《金瓶梅词话》,香港太平书局影印本,第181-182页。 (《文艺研究》2005年 第08期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