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樱井龙彦]灾害的民俗表象(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 [日]樱井龙彦 译者 参加讨论

    五、记忆、记录、表象
    副田义也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后的第十年,对震灾遗孤家庭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浮出的一个重大的课题是生存者和死者有交流的这一说法。在采访调查中,对“你认为你死去的双亲或兄弟姐妹的灵魂在什么地方?”这样的提问,幸存下来大多数的遗孤回答是,他(她)们不是在天堂或极乐世界、或是去了很远的什么地方,而是说在自己很近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那些灵魂在自己的家里。[27]
    对死者的存在场所持有的这种感觉,一般被认为是震灾过后的几年可能存在。不过,实际上十年过去了这种感觉仍是存在的。十年的时间就结束对死者的悼念或许是时间太短了。遗孤们的感觉是生者和死者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家庭。在死别这一事实面前,生者会想各种办法来弥补死者不在的感觉。虽然现实中死者已不存在,但相信和死者同在的想法,假想把死者为复活的生者。祈祷的力量使这种不可能成为可能。
    对遗孤来说家庭这个单位,通常想像为是父母、兄弟姊妹一家团聚的场所。那种想像被突发而来的灾害打碎时,他们为了弥补在心理上的失落感或不安感,可能会以想像进行修复。作为修复的方法,生者像每天的习惯一样对着死者的照片倾诉。面对死者的照片和死者谈话沟通的行为,是在创造和死者一起生活的感觉。
    副田阐述的这个事例告诉了我们“记忆”的“表现”的重要性。把“记忆”“记录”下来的行为是给予“记忆”以形状和积累。近年,以历史学为先导的各个领域里,提出了“记忆”和“记录”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围绕历史资料的用法、调查或历史叙述的方法而展开,能期待它开辟出新的学术领域。不过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在开始“记录”“记忆”之前,“表现”的行为所持有的意义。在本文里,我想从民俗学的视点来阐述一下考虑从灾害到救助论这一主题的时候,这个“表现”在救助的立场上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记忆通过记录这个媒介,作为信息能保存下来。但是,记录消失的时候记忆还会不会保留下来呢。在这里笔者把记忆用“回忆”来置换一下。因为本文针对的不是几百年前的历史,而是遗留在身边还没有消失的往事。作为能把回忆留下的东西,有影集或日记。作为家族的回忆,朋友的回忆,个人的回忆的集大成,记忆保存在那里。不过,假如因为灾害影集或日记都消失了,记录被抹消,在影集或日记上被记录下来的个人的资料也就在客观上消失了。记忆不仅连结个人的过去和现在,而且还发挥着建构未来统合人生的作用。灾害具有的负面力量,可以破坏那种统合,让人生分裂。要想再恢复被分裂的人生,回忆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回忆通常是通过某一物体而被唤起。回忆是在看到家族一起旅行时候拍的一张照片、一个自己爱用的提包的瞬间而开始的。像那样有唤起力的物体在灾害中丧失的时候,那不仅仅是以记录的消失而结束,还会遭受到近似于自我丧失这种绝望感的冲击。
    遗物之所以连结于死者的记忆、回忆是因为死者的历史、记忆刻画在遗物上了。不只是死者,生者的记忆也一起作为活的证据的一部分刻画在那些遗物上。回忆是把遗物作为唤起力,从共有的记忆中想起。纪念碑等纪念物也是如此。纪念碑本身有很强的唤起力,人们定期在那里通过做纪念活动的“表现”行为,可以防止记忆的风化,或慰藉参加者的心灵。如果失去了像那样可视的纪念物、影集或日记那样的记录媒介,那么记忆的持续力就会逐渐的消退下去。至少将失去可以唤起被隐藏在潜意识下的记忆的媒介要素。
    副田的例子,可以理解为是不让记忆衰退。把死者作为记忆中的“生者”来看,以对着照片(记录的媒介)倾诉,来维系生者和死者的关系。倾述这种“表现”的形式,有不让记忆风化的力量。而且这种行为可以使生者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倾述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防止记忆的风化。与其说它有保持现状的机能,不如说“表现”当中有更加积极的创造性作用。倾述的同时有增大记忆,有时也能使记忆变形,逐渐形成“故事(story)”的作用。正是通过这种回忆建构出来的“故事(story)”可以救助支离破碎的人生,给人生再构成以力量。而且那些“故事(story)”的流传超越个人的互相往来,成为集团的共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发展为某共同体社会的全体救助论。[28]英雄的传闻、圣人的传说等这样的“故事”就带有这样的特点。
    笔者在灾害的原因论、防灾论、救灾论里提到的祭祀、信仰、传说、文化财、建筑、景观等问题既是灾害的表象作为“记录”了有形或无形的民俗的“记忆”,也是作为“故事(story)”表现了共同所有的灾害体验的集团性的记忆。所以,救助取决于如何对有形的东西和无形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的“故事(story)”灵活地表现。这些观点就与历史文化财产的保护和活用这些问题连接起来了。
    现在,关于文化财不仅仅是保存的问题,如何导入活用的视点也受到关注。活用是“表现”的目的和形式。以民俗为对象的时候,如何制定救助的原则和方法,应该是重要的文化战略。[29]生活史(life history)可以作为和民俗学领域相关连的一个成功的方法,其做法是相当于把经历通过“记忆”来“记录”下来的程序。但这种方法并不能直接成为救助的方法。从“记忆”到记录的过程中,当事人的行为(performance)=表现必不可少。一般是通过这种有实践性的“表现”而取得成果,近些年对防止老人痴呆有较好效果的“回想法”倍受瞩目。这是1960年美国的精神科医生Butler R.倡导的精神治疗法。[30]被称为“reminiscence”的这种心理疗法,通过回想自己从过去到现在为止所积累起来的人生经历的这种手段,以对其他人倾述自己人生的这种参与型行为,根据“回忆”加强脑的活性化,实现从过去到现在的人生统合的可能。由此,老人可以发现现在生存的意义,哪怕这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但他们觉得与他人共同分享这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回忆之所以能够慰藉老人们的心灵,是因为他们在实践着倾述这一行为(performance)。
    关于回想法的实际和应用,在各个地区都在进行着尝试。特别是在爱知县西春日井郡师胜町大力的推进这一回想法并把它列入地域的“关怀事业”,想作为“回忆的互动事业”使当地成为向全国推广回想法的大本营。[31]另人感兴趣的是成为该事业大本营的“回想法中心”设置在师胜村内的被认定为国家登录有形文化财产“旧加藤家住宅”内。被受期待的历史文化财产的保存与活用,可以说真正地成了它作为促进地域的高龄者生存意义的救助场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