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樱井龙彦]灾害的民俗表象(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 [日]樱井龙彦 译者 参加讨论

    六、民俗的记忆与“故事”(story)
    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俗的记忆将会何去何从?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进化,“记忆”的保存和积累越来变得越容易了。可是,具有真正意义的记忆并非取决于量的多少。记忆的数码化,对记忆来说是否使得非常重要的质出现了变化呢?
    本来,民俗的记忆是由个体持有的经历通过记忆而形成的集合体。换句话说,民俗记忆是属于在地域中被身体化了的共同体的记忆。因为个人的经历存在着地域的差异性,所以经历本身具有多样性。不过数码技术形成了超越地域性和身体性的网络,使得从远程对记忆的接近和共有变得非常容易。原本持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记忆,超越时间和空间而成为普遍性的东西。
    在将人作为存储装置的模拟通信的时代,记忆和时间会一起发生变化。它也是创造新“故事(story)”的原动力。可是被数码化了的记忆,作为含有科学技术处理的装置,可以保持信息的内容永远不变质。所以,“故事(story)”也就不会具备质的变化和成长。
    大概在今后的数码技术社会中必须正视的是,由“记忆”的标准化以及“故事(story)”的不变性而带来的许多问题。把会产生变化的东西以不变的形式进行保存,把要趋向于消失的物质以不让其消失的方式进行保存,这些本身就是有必要的课题。在某个阶段, 将民俗通过冻结保存方式进行数据存档,就复原和再生等方面来说,在今后应该会出现各种有效的利用法。[32]
    可是,民俗的生命,更概括地说文化的生命,以其问世时的自然体=“原姿原貌”最为理想。通过身体和感觉实现的传统性的记忆,和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数码化记忆相比,它们的本质截然不同。变容也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可是,数码化记忆的价值却在于其不会出现变质。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通过对静止画面、动画、语音以存档方式来单纯地保存民俗的原形这一阶段,而是要把如何有效的利用能够创作出新“故事(story)”的“记忆”作为今后的课题。数码记忆的优点在于,(1)无论何时何地,谁都能够有效的利用,(2)可以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记忆内容的蓄积、合计,(3)可以维持质的保证、并能传承于未来,(4)具有进行国际性的比较研究的可能性,我们应该着手开始摸索如何有效地灵活应用其有助于理解文化差异等的特点。
    上述的(4),是在灾害的民俗学研究中、是至今为止所欠缺的视点,这是我在今后想着手研究的课题。为此、首先收集有关于灾害的传承、并将之数据库化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关于这个工作,国家已经有了明确动向。《读卖新闻》(2003年8月13日),报道了如下的令人非常感兴趣的新闻。
    从2004年度开始、总务省消防厅收集、调查有关于大地震和水灾,喷火等历史上的灾害的传说和体验之谈,并且为了能够传达给后世,积极推进“灾害传承信息数据库构筑事业”。这个事业以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对各都道府县和市镇村,图书馆的调查,在收集文献和图画,记录胶卷等的同时,对本地的老年人和民俗学者实施采访调查。收集内容相当广泛,囊括了从降大雨时的大蛇传说、与洪水相关的地名等内容,到于实际灾害中的亲身体验之谈等等。事业方针是:把数据按照地域类别,灾害类别进行整理、做成数据库,并公开主页。消防厅防灾课表示,“只有明白易懂地向外传达地域居民实际体验过的灾害的悲惨性,才能提高防灾意识。我们将与文部科学省一起商讨如何在学校教育现场予以有效利用”。这个数据库于2007年4月完成,并且已经对外公开(http://www.saigaidensho.soumu.go.jp/ 2008年6月15日阅览)。
    在学校教育现场予以有效利用,用于提高防灾意识的这种构思,我认为极为妥当。通过这样的工作,灾害文化的研究必然会和安全文化的研究构筑成合作关系。并且在世界各地收集有关于灾害的传承数据,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比较的作法,能够推动灾害和安全的比较文化研究。
    今天,救援活动已经发展成全球规模。自发参加NGO,做义工的人也日益增多。但是就象不理解文化差异就无法进行真正的国际交流一样,灾害后的恢复工作也需要对地域的传统和文化的特性,以及对方国家的灾害意识,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考量。特别是死生观念、救助观念等,和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密接相关,必须要在充分理解生活价值观的差异之后进行救援活动。因此灾害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提及国际救援活动,一般来说被看作为仅局限于一部分人,而不太能切身感到跟自己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可是日本社会与当今社会、世界的全球化现象绝对不是无缘的,外国人雇用的增多等,都使得社会的存在形态连续不断地变化着。因此灾害观的比较研究,对于解决存在于国内的国际文化差异问题来说非常必要。除了通过多种言语正确传达灾害信息的切实问题以外,还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外国人的灾害观,迅速、有效地采取救助策略。通过灾害文化的国际比较研究,多文化共生社会的灾害对策将会迈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第一步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