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黄鹤]客家山歌的情恋母题与植物意象探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文学网 黄鹤 参加讨论

    这些恰好证明了客家山歌的形成与中原及江南文化的密切关系,清末黄遵宪也论过此中渊源:“土俗好山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15]。只是,客家南迁已经久远,语言表述习惯有了变异,许多时候“莲”被写成了“连”,现当代的采风者又将它们记录或解释成了“恋”的谐音字,或者干脆就视为“连接”、“联姻”之意。但是,它们仍然具有原型意象的特征,仍然传达着华夏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心理与文化性格。且略举几例:
    例11.生爱连来死爱连,官司打到衙门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嬲花园。
    例12.连就连,我俩相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其次说“藤”。在气候湿润、植被丰富的南方,客家歌手非常喜欢选择眼前的植物作为其歌中的意象,凡举榕、藤、竹、茶、香蕉、甘蔗、龙眼、荔枝等南国植物,莫不纳入歌中,取譬寓意。藤与树的纠缠,是客家山歌中最典型的几个意象形态之一。它极为生动地体现了客家人的爱情观念。正如有学者认为的:客家情歌,其出类拔萃之处,就在于其浓烈,火一样的爱情,以及火一般的为爱情而抗争的倾诉。大胆、泼辣、百无禁忌,敢作敢为。[5]
    例13.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例14.哥系路边大榕树,妹系紫藤树上缠。树高一寸缠一寸,树结藤干便了然。
    例15.天上彩云朵朵莲,妹先开口万不能;山中只有藤缠树,那有山中树缠藤?
    例16.生爱缠来死爱缠,生死都在郎身边。哥系死了变大树,妹变葛藤又来缠。
    这样的歌声炽热、直率、真挚,超越了生与死,对终极情怀的向往跃然而出,是客家人对爱情的朴拙、热烈而执着的表达。由于客家人聚居地处于粤、赣、闽等地,气候炎热,大量草本、藤本植物生长茂盛,诸如榕树这样有庞大气生根系的植物也为数不少,所以藤树缠绕的现象,在客家乡村是十分常见的。从上面列举的情歌可见,虽然每首之间词句有所不同,但都是借藤树相缠的意象来表达青年男女爱情之热烈、执着与缠绵。看来这个意象本来有一个初始作者,后来由于这首情歌的句子感染力太强,就不断地被传唱、采纳或改编,最后融入到了各地不同的客家山歌之中。尽管“藤”后来的形态有所不同,但它始终作为客家山歌的经典意象,承担着表达情恋母题的重任。
    从上文的分析看来,藤是典型的南国植物,属于客家民系南徙后营构的富有鲜明南国地域特色的意象。然而,民族文化的血脉是割不断的,即使是新创造的意象,我们仍可从它的词的意义和物的特性等方面追溯到它的文化源流。例如《诗经·周南·葛覃》里的“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诗经·唐风·葛生》里的“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此中之葛,均与藤有关,余冠英先生干脆就将它们译成“葛藤藤”;而此类诗句,也多与婚恋有所关联。《诗经·王风·采葛》更是男女相怀之诗:
    例1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重章叠句的运用表达了歌者对采葛女子的强烈的思念之情,使人读来如吟唱“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那么回环往复,缠绵热烈。事实上,不仅客家山歌会唱“藤”,我们从其他地域或民族的歌谣中也能看到“藤”的情恋乃至性爱隐喻。
    广西壮族民歌:
    例18.兄是高山妹平地,兄是高竹妹笋儿。共你成双心又怕,老藤缠住嫩花枝。
    湘西土家族民歌:
    例19.看见太阳要落坡,我和情妹唱山歌,搓根树藤甩上去,吊住太阳不准落。
    由此可见,“藤”这个经典意象是客家民系的,也是各民族各地区的,是人们对相似的生活经验、生命情怀的一种艺术表达,它不仅属于一个民系或族群,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因而它也可视作“那种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的原型意象。[16]探究这些经典意象与情恋母题的关系,可以让我们相对方便地寻求同一文化传统的历时性联系,并得以考查分析这一文化传统不同分支间的共时性状态。
    四、从植物意象的营构与变化看情恋母题的传承
    前文所论及的意象、原型意象、经典意象等概念是有所交叉和重合的。代代相传的无名客家山歌手们为何会执着于选择和组合这些意象呢?它们对承载和表达客家山歌的情恋母题有何作用呢?由于此中关涉的文化意蕴和理论丰厚而深邃,有待另作研究。下面仅做一些简要的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