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张冬菜]东北满族地区皮影戏的个案考察(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学苑出版社网站 张冬菜 参加讨论

    结合整个东北影戏的历史,或许我们可以推测,在满族进驻岫岩之前,当地可能已有影戏的存在。《岫岩县志》提到“明清时传入岫岩”,具体情况不详。回顾明清之交的岫岩,战火绵绵,原住民几乎全都逃亡,影戏不大可能在此时传入并发展,而应当在局势稳定之后才可能生存。成桂书、于永春提到:“以岫岩为轴心的辽东皮影影系产生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由岫岩皮影艺人席老爷子和徐连生从河北省滦县引入岫岩的。”(成桂书、于永春,1999:48)他们的依据何在,文中没有谈及。岫岩县文化馆副馆长骆岫生告诉我们:岫岩的皮影,是清朝道光年间和东北大鼓一起从关里传过来的,最早一个艺人叫席老爷子。① 可以判断,席老爷子确实是岫岩早期的皮影艺人,但他的生活年代究竟是乾、嘉年间还是道光年间?据岫岩县著名的老艺人孙崇林(1921年出生)介绍:最早唱影的是席老爷子,师父赵德怀曾经跟他学过唱影。孙崇林回忆,赵德怀要是健在,年纪大约有一百四十多岁,而席老爷子则大概有二百多岁了。孙崇林直接师承赵德怀,赵的年纪应当出入不大。以此推断,赵德怀出生于1860年左右,而席老爷子最有可能是嘉庆、道光年间的人。因此,较保守的估计,影戏应该在道光年间就已从关里传入岫岩。②北京的刘季霖提到,他家里收藏有清道光年间岫岩“双盛班”的皮影。笔者没有亲见,不好乱下断语。但这至少也为上文的推测提供了佐证。
    据骆馆长介绍,皮影戏刚传入岫岩的时候,只有席老爷子和另外一个艺人,活动很少。席老爷子培养了第二代艺人,皮影演出才逐渐活跃,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岫岩县志》提到,哨子河的赵连信、韭菜沟的方廷栋和石灰窑子的赵德怀风格各异,代表南、北、中三派。这个时期的演出活动已相当频繁。民国时期是最为繁盛的阶段。解放后,由于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皮影戏仍然十分盛行,岫岩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皮影。农闲的时候,很多生产小队常请戏班唱影。据县志记载,当时共有19个影箱60多部影目,规模庞大。这时还创作了20多部现代影戏。“文革”时期,皮影戏被列入“四旧”,影箱、影人和影卷遭到大规模的焚毁、破坏。“文革”结束后,生命力顽强的岫岩皮影很快复苏,有些艺人还尝试做了改革,把影人的尺寸从二十多厘米增大为四十多厘米。据统计,1984年全县还有10多个影箱,唱影的艺人也有60多人。现在,皮影箱子剩下10个左右,艺人20多人。不少乡镇都有影班活动。
    目前,全县除吕正业、刘全兴等少数几人年纪在50岁之下,其他艺人大多年过半百。吕正业,45岁,满族人,“吉祥班”的班主。连同吕正业在内,“吉祥班”共有4名艺人。据文化馆的人员介绍,吕正业的班底是当地演出水平最高的。每次参加皮影会演,县里都请他们几个去。“吉祥班”一年能演出两三百场,是岫岩较为活跃的影班。
    刘全兴出自皮影世家,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刘德生唱影,今年40岁的他算是岫岩县最为年轻的皮影传人了。2005年7月26日,我们到刘德生家里采访,他告诉我们:他家祖籍山东莱州,太爷爷的时候逃荒到岫岩。刘家唱影是从爷爷刘吉庆开始,以前家里曾有两个影箱,爷爷和父亲各带一个影班演出。像刘家这样唱了几代的皮影世家,全县不只一个。
    总体来看,岫岩皮影的演出与辽西的凌源相当,比周边县市更频繁。不过,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岫岩皮影也面临衰落的局面和困难重重的现实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影、电视、网络等其他新兴娱乐方式对皮影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除了老年人,年轻人基本上都不看皮影,转而追求新潮的娱乐。皮影戏失去了观众。其次,皮影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民俗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原先乡村有求雨、还愿、酬神、节日喜庆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都要请唱影,现在这样的活动虽然还有,却远不如以前频繁,按吕正业的话说,“很多人都不信这个了”。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这是皮影戏衰落至为关键的原因。由此也引发了另外一个结果:没有年轻人愿意学唱影。唱影的需求少,艺人的收入低,有的甚至不能维持生活,还有谁愿意学呢?我们采访的时候,很多艺人都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后人学唱影,“赚不到钱,维持不了生活”(孙崇林语)。有些艺人也不再以唱影为主要谋生手段,像刘德生、刘全兴父子,他们目前主要靠制作玉器谋生,闲暇的时候才唱影,他们的班子去年才演了几十场。而吕正业等人,平常还给人家红白喜事吹奏喇叭来增加收入。皮影艺术面临严峻的断代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岫岩县文化部门搞过几次培训班,但是年轻人既没有兴趣,也不愿意学,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另外,影箱的流失严重,也导致皮影的衰落。有些艺人年老了不再唱影,就把影箱连同影卷一起卖掉。孙崇林告诉我们,他的影箱就在几年前低价卖给别人,而后又被高价转卖到国外。这样的事情我们在其他地区调查时也多次听到,许多老影箱都被买走,大部分转卖国外,现在很难再见到代代相传的老皮影了。影箱是维系皮影演出的根本,也是皮影艺术代代相传的结晶,如果影箱都不复存在,皮影艺术又如何存活下去?
    岫岩皮影面对的多方面困境和现实难题,也是全国皮影都面临的,甚至可以说是当前各种民间艺术、民族文化所共同遭遇的。如何保护这些正在衰落,有的甚至正濒临灭绝的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