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罗杨]民族民间文化的处境和抉择(6)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学苑出版社网站 罗阳 参加讨论

    任何一种民族民间的文化都是与本民族的独特的生长生存环境相应而生,都要根据本民族的需要进行自己的价值评价。也就是说,只有在本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才能加以价值的确定。扬弃什么是各民族自己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己独特的历史、地域、风俗、习惯、宗教等各种作用的成因,其情况也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高级与低级、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进行分类。其中,符合人类共性的美好部分要弘扬光大,有些不符合人类共性的部分应加以剔除。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它既是能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又有不适应、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方面。我们不能认为中华文化可以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儒雅的、纯正的、善良的、勤劳的、勇敢的、高尚的、优美的、古朴的、豪放的、婉约的、亲情的、温馨的、诗意的符合人性的部分,那些一切充满亲情、人情、友情、乡情、公正、公平、民主、自由、良知、人文、人道、诗意、理想的东西,不论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精神,还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力量,庄子的“独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绿色思想,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气度,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当益壮精神,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视野追求,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气魄,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态度,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哲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正义事业的牺牲精神,都可经过我们的重新阐释,成为当今文化建设的参照。
    不可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专制的、狭隘的、虚伪的、暴力的、孱弱的、保守的、麻木的、畸形的、教条的、僵死的、非诗意的等等不符合人性的部分,像中国古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教条,还有“守寡”、“阉割”、“沉潭”等旧的文化习俗,都扼杀了人的生存权利,都是违反人性的,绝不能吸收。吃人的“礼教”,违反了人的起码的生物性需要,违反了人性的绝不能吸收,不能因为是本民族的就视同珍宝。虽然它是符合本民族文化的,但它是糟粕就应毫不犹豫地给予抛弃,绝不能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旧东西死灰复燃,对看风水、占卦、求神弄鬼的迷信旧俗绝不能视而不见,对包二奶、嫖娼、宿妓、卖淫的腐败风气绝不能听之任之。
    洋为中用,融会创新,就是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大胆地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部分,为我所用,融会创新当代中国的新文化,把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当代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性。如果排斥这一发展的共性,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就会离开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今天的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换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强调对外民族文化的精华的选择和吸收。鲁迅在《看镜有感》里赞扬汉代人勇于汲取异族文化、将外来动植物毫无顾忌地拿来充当装饰的花纹,认为这是民族自信力的表现。他同时批评宋代的文艺国粹气味熏人,对外来东西推拒、惶恐、退缩、逃避。他说,这正是衰弱的表现。吸收外来文化并不能动摇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因为我们有不同于别人的文化基因,正像吃牛肉并不会变成牛一样。“在中东的某个地方,几个年轻人满可以穿着牛仔裤、喝着可乐、听着摇滚乐,但他们却可能在向麦加顶礼膜拜的间隙,造好一枚炸弹去炸毁一架美国飞机。”(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同时,在注重普遍性的同时,还要结合我们自己的特殊性,即使是再普遍的东西搬到中国,也要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寻找生长点和结合点。经过一番改造,采取中国的形式才能茁壮成长,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在吸收外来文化中得以发展。众所周知,历史上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诸多文化的发展。近代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化的各种流派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或仍然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改变着中国社会和文化面貌。
    全球化的进程是一个文化共性不断拓展和丰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个性化的过程。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联系、冲突、转化、融合,构成了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主体,推动着文化的进步。身历这一过程,中国文化精神必须在与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相互作用、拓展升华,自觉抵制传统文化精神的消极方面,融进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现代精神,为民族精神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新的精神力量。
    总之,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对全球化的背景,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猛烈冲击,面对现代文化的围剿,面对传统文化具有消失解体后不可再生的特点,我们的党和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做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同时做好继承发展、融合创新工作,为保存民族民间文化担起历史的责任,为中华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展现出东方泱泱大国既继承传统又反思传统,努力追赶世界大潮的不息决心和精神风貌。所有这些工作,我们把它归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存旧立新。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