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剪纸不仅是中国乡村传统的装饰手段,更重要的是春节开始的象征。在木制的窗格子上贴上花草动物纹样的剪纸,象征着新的一年开始,也是避邪求吉的象征。当下,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现状如何?在蛇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特约请部分作者就此撰文,并派出记者,深入乡村,走访民间剪纸艺术家,探寻中国剪纸的前世今生及生存发展之路。 “民间文化在大都市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原生态的剪纸直接带到大城市来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定要经过提炼。” ──李守白 李守白的海派剪纸作品 剪纸,作为民间文化的一支已有1500多年历史,剪纸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曾给村舍中“剪花娘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慰藉。 民国初期,伴随民俗学在中国的出现,剪纸艺术逐步得到美术界的重视。创刊于1934年5月的上海美术界刊物《万象》画报在第3期的封面上,编排了5幅民间窗花剪纸。这是中国美术有史以来美术家第一次采用民间剪纸作画报封面装帧。 上海的海派剪纸发展至今走过近半个世纪之路,诞生了王子淦、林曦明两位剪纸代表性人物。曾师从这两位先生的李守白目前仍从事剪纸艺术,他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民间文化在大都市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原生态的剪纸直接带到大城市来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定要经过提炼。” “上海剪纸是个奶酪工程” 艺术评论:作为上海早期剪纸代表人物,王子淦、林曦明的剪纸风格有何不同? 李守白:王子淦先生从民间剪纸一点点转化成带有中国书法的韵味;林曦明先生的剪纸带有中华笔墨的韵味,是大手笔、大刀阔斧,有很鲜明的特点。林曦明先生原是画国画的,但也没有放弃民间艺术,他把剪纸的生命力融入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插图中,在全国都有影响力,让大家了解了剪纸不单可以做成窗花,还可以做成这种文艺的形式。 艺术评论:您如何看待海派剪纸的发展? 李守白:剪纸有剪刀剪、刻的、手工的、烫的,或者是结合起来的。我一直认为上海剪纸是一个奶酪工程,全国各地的剪纸就像是牛奶,把这些牛奶拿来提炼成精细、价值高的奶酪。民间文化在大都市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原生态的剪纸直接带到大城市来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定要经过提炼。包括当代艺术、观赏性、价值等,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 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上海剪纸需要让人一看便知。我现在做的剪纸从有法到无法,现在变成无法有天。十分学七分,抛三分,三分抛开后掺入自己的东西,就有个性了。我在造型、套色方面追求自己的个性。 艺术评论:上世纪90年代您有10年海外工作生活经历,这对后来创作有何影响? 李守白:还没回国时,我太太就和我说,你现在发展不错,但是似乎缺少了自己的作品。当时很多人都在挖掘“上海”这个题材,我从小在石库门里长大,我们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玩的游戏,到了我女儿这一辈就很陌生,为了让她了解,我就用剪纸方式来表现,2007年,我花了6个月制作了《上海童谣》,融合了上海的童谣和石库门元素。 艺术评论:石库门系列经历什么创作过程? 李守白:刚开始创作时,老城厢区域表述得多一点,后来慢慢转移到当时的卢湾区,再后来是静安区的洋房,这个是小城故事,慢慢挖掘到每个地方不一样的东西。 艺术评论:剪纸是世界性的艺术,欧洲的剪影就有很深的积淀。 李守白:从世界范围看,日本有剪纸、印度尼西亚有皮影戏、欧洲有剪影。我去年去奥地利时,结识了两位奥地利的剪影艺术家,他们把欧洲的神话故事编成连环画,用剪影方式表现。任何一种方式我们都会借鉴。 好的剪纸有三个元素,我称之为三原色交集,红色是原生态,绿色是传承,蓝色是学院派。只有坚持原生态的风格、继承前人务实的精神和美术基础,三个元素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剪纸才最出色。在当下都市文化繁荣的时候,一定要凸显本民族的风格。 艺术评论:日本剪纸在二战以后逐步发展起来,表现手法非常华丽精巧。 李守白:日本剪纸讲究工艺化,可以加工成不同颜色和密度,使用的工具、套色的技法和中国剪纸不一样。中国剪纸是纯粹民间的,有的地方还保留图纸、手工染色,这样做有它的含金量,但要是用来传承就不方便,需要在材质上面不断变化。 艺术评论:19世纪英国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的《十四行诗》配有45幅剪影。中国诗词文化高度发达,但鲜见诗词与剪纸的合璧。 李守白:山东曾有剪纸连环画,但是一张张做很费时,后来做的人就逐渐少了。 剪纸覆盖上海24个文化基地 艺术评论:外国设计师把剪纸作为室内设计元素,或者将剪纸扩展为装置艺术或景观艺术。您的一组剪纸装置曾在上海展示,这种陈列方式与传统的平面剪纸不同处在哪里? 李守白:我觉得越是洋气的地方就越是要有民族的氛围。这组装置把民族的东西用了雕塑的原理把它放大加上现代加工处理的方法,包括灯光、立体的构造,这样就提高了它本身的附加值。平面的设计就是一张图,现在用环保材质把它做成立体的加上光影、节能的灯光、防雨防水等,这样完全就可以在一个公共场合展示。剪纸装置把在美术馆的静态呈现请到户外,是开卷有益的做法。剪纸从民间而来,应该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艺术评论:传统的剪纸如何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形成新的语言? 李守白:我觉得传统的东西其实就是现代的。经过多年的流传、改良,民族或区域文化始终是跟着时代的,如果不是这样就永远停留在原生态。原生态的固然是可喜的资源,但要与当下的进行融合。民间中很多文化都是暗比喻,剪纸也继承这种暗喻手法,所以中国剪纸的形是内敛、含蓄的。比如说剪一个鸡,鸡里面的图案是两条蜈蚣。因为民间有这样说法,鸡吃蜈蚣生出来的蛋就好,还能驱毒。还有“十斤狮子九斤头”,头大那这个狮子剪出来就很可爱的。把非物质文化用这种方法做出有形的东西来,也方便传授。 艺术评论:目前上海开展传承剪纸艺术的工作情况如何? 李守白:上海现在有24个文化基地开展民间艺术普及工作,剪纸艺术基本覆盖了每个基地。例如大华二小是剪纸特色学校。午间休息时,一年级到五年级全部学生都学做剪纸,学校的环境都用剪纸装饰,包括校门的柱子也是用剪纸的元素。九年义务教育剪纸班拓展教程,实行很多年了,剪纸素材如二十四节气、民歌民谣等提供给小孩子。孩子看到这书就不单单是学剪纸,中国传统的节气、风俗等等都能涉猎,算是有益的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成立了裁云纸社,在青年中普及剪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