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陆建德:认识自我与重构认同(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陆建德 参加讨论

    还欠缺可以走出去的让人心里流泪的中国故事
    
  现在我们已经改变了很多,可能做得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更强大、更开放的文化认同。在教育上,我想没有一个国家会致力于灌输世界公民式的理想。各国一方面教给孩子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比如尊重肤色不同、来自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的同学,一方面还要通过无数细节教孩子本国的特殊历史和文化,从而培育爱国的情怀,另外还得培养良好的社会生活的习惯,包括法律意识,让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社会的期望。即便在普世价值谈得很多的美国,也是把爱国作为一个国民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觉悟,美国通过各种仪式使得全国成为爱国主义的大教室。
    谈文化认同,不能有太强的排他性。得到家人的认可比较容易,得到陌生人、异乡人的认可要难得多。当中国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潜在的价值支撑得到普遍的理解,当无数出国旅游的中国人和中国的作家、制片人、导演用自己的行动和作品讲出众多动人故事的时候,中国文化圈以外的人也会对我们的价值产生认同感,甚至像我们看《拯救大兵瑞恩》时流泪那样深深感动,刻骨铭心,这时候我们的文化认同才真正有超越国界的意义和号召力。这种号召力现在暂时还没有体现出来,为什么?我们在文化交流上不能满足于小打小闹,舞狮舞龙翻跟头,硬把自己往标准化的形象上靠,多么无聊啊!《龙的传人》之类的歌曲所产生的认同感是非常初级的,而且让我不安,图腾崇拜不值得骄傲,“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也不应该刻意强调。北欧人大唱“金发碧眼”,我们会说那是种族主义!
    现在文艺作品走到国际上的机会不仅有,而且很多。有了这样的机会,讲不出动人的故事,产生不了震撼力,不能真的让人心跳流泪,那还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有时候我觉得周边的一些国家的作品也值得学习。讲中国故事的时候,有一点也是蛮重要的,就是故事所隐含、表现的良知,那既是中国人的良知,也是人类的良知。
    本土经验不是永远不变的。光绪年间,像晚清外交家郭嵩焘那样的先觉者真正站在了我国文化界的前列,他们看了海外的世界以后,能够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认同,意识到某些重要的欠缺和盲点。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公民社会和公共精神。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又不断变化,有着发展、变形的潜质。我们的文化认同的动态的“定型”需要大家用雕塑的工具使它略具鲜活的形状。我们永远是通过想象力和出于心底的价值信仰来建构、形塑我们丰富、复杂而且多元的文化认同。 (本文由本报记者叶渔、王尔德采访整理)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所长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