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笔谈:历史的记忆与失忆——《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10)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童力 郭小凌 王晴 参加讨论

    清末民初的“绅权”变异
     
    “历史记忆”并不只是对过往或逝去历史的单纯记述,当其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并被社会认同时尤其如此。首次提出“集体记忆”概念的哈布瓦奇(Halbwachs),就特别强调历史记忆的当下性。他认为人们头脑中的“过去”并不是客观实在的,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人们如何构建和叙述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当下的理念、利益和期待……记忆是社会中不同人群争夺的对象,也是他们之间权力关系的指标。主流文化往往控制记忆资源,对异文化采取压制态度,因为异文化抗争的重要手段,便是保存一种相对于主流文化记忆的它类记忆或者福柯所说的“反记忆”(Counter-Memory)。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力结构也处于频繁的变动与重构之中。与传统时代的发展走向不同,地方权力的重建开始张扬“民权”的旗帜,而不再是在皇权与绅权的平衡制约中有所取舍。在1898年的湖南新政和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两大历史事件中,关于“绅权”的集体记忆竟然呈现着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其中不免有绅士阶层“蜕变”劣化的因素,但也蕴涵着社会结构变动、利益主体重构的复杂因由。对于传统绅士的“历史记忆”,也在社会结构或权力结构的重建过程中,产生着潜在的却是不容低估的影响。这种嵌入社会—权力结构的“历史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打倒绅士”这一时代号召的历史因缘,并由此造就了“大革命时代”农村变动的特定情景。
    清末民初关于绅士阶层不同的“历史记忆”并不外在于社会生活本身,它与社会生活进程和社会结构的联系难以分割,或者它本身也内化为社会重构的要素之一。晚清以来,关于绅士阶层不同的“集体记忆”,不仅呈现出不同利益主体的“选择性记忆”或“失忆”,而且这种“历史记忆”也成为重构的社会权力和利益关系的“社会认同”因素。
    王先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