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范围来看,与数量巨大的满文文献相比,满语学术人才极为缺乏, 这与学界对满语人才的要求也有一定关系,无论是满文文献整理, 还是满语研究,都需要受过多方面学术训练的复合型人才。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文化载体——满语一直受到中外学术界关注。 近日,记者从有关学术机构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满文文献整理和满语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满文文献数量庞大,在诸多学术领域都有重要价值,为学界公认。但满语得到的重视仍显不够,尤其是具备学术研究能力的满文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满文文献整理取得新进展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留下浩如烟海的满文档案史料。位于故宫西华门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馆藏满文档案数量最多的机构,有馆藏明清档案1000余万件,绝大多数为清朝档案,根据此前的统计,其中满文档案有200余万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处处长吴元丰告诉记者,由于满文档案数量巨大,且难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整理,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现在满文处的主要精力是根据档案馆2011—2015年的五年规划,完成满文档案的整理和重要满文档案的数字化,计划完成70万—75万件文档整理,并将其中部分重要文档加以数字化。同时,在馆内其他部门也新发现了大量满文档案。据估计,全馆馆藏满文文献有可能达到300万件。 据吴元丰介绍,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项目已进行多年,其中由他承担北京地区满文文献部分。此前《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已经出版,《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提要》也将于近年出版。其间,他还对北京地区满文拓片进行了调研,《北京地区满文拓片总目》及“提要”也可能将在明年出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满文文献以书籍为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张木森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整理编目,“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目录”计划将在一两年内正式出版。除北京以外,国内东北三省、新疆、内蒙古、西藏和台湾等地,国外俄、日、德、英、美、法等国,存有一定数量的满文文献,且各有特色,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整理。 满语、满文文献研究走向综合 我国专门从事满语、满文文献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全国仅有四五十人,称得上“精通”的学者恐怕只有二十人左右。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南开大学等研究机构各成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新近还成立了满文文献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结合各自研究特点,在根据不同的研究背景如清史、满学、满—通古斯语族研究建立起的学术框架下,对满语及其相关领域展开更为综合深入的专业研究。 6月22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举办了“满语文、满文文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学术讨论会,该所副研究员高娃向记者介绍说,这属于“中央民族大学111引智创新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结构”系列学术活动的组成部分。学者们围绕满文档案影印出版、满文濒危的原因和保护措施、满文文献的重要性等进行了交流讨论,认为满文研究应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要把一些关键问题研究透。 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所是全国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中心机构,该所编辑出版的《满语研究》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专门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学术期刊。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所所长赵阿平告诉记者,将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交叉性,拓展了研究路径。在此基础上,研究所拓展了满—通古斯学研究的新路,主要运用民族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种理论方法,对满—通古斯诸族语言、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综合研究,并对满—通古斯诸族与相关民族关系进行了梳理。 作为重要的清史研究学术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于今年5月中旬正式成立满文文献研究中心。据介绍,满文文献研究中心的成立经过清史研究所酝酿多年,是清史研究的内在要求,在充分考虑当今国际清史学界的研究背景后,清史研究所将把满文文献研究中心打造成集满文文献收藏、满文教学、科研运用为一体的特色学术机构。 (责任编辑:admin) |